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并沒有立即采取英國式的議會內閣制,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政黨內閣制——誰在議會里能拿多數票誰執政,而是主張一種“超然主義”,就是說政府應該超然于政黨之外,不應該拘束于黨見黨利,而要站在國家的立場上,第一任第二任內閣總理伊藤博文和黑田清隆都是持這種態度。
這種主張不要說有點過分虛玄,比如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國家立場”到底如何定義法,就在具體執行上也行不通——政府的議案總要通過國會批準,不在國會里掌握多數票的內閣就做不了任何事情,所以到了1898年,當初就主張學習英國的大隈重信組閣的時候,終于弄成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由憲政黨執政的政黨內閣。
這個政黨內閣很短命,就只有四個月就黨內鬧內訌分裂了,于是內閣也就瓦解了。內訌的原因就是搶官當。不但是大臣什么的官位要搶,《文官任用令》里沒有規定到的敕任官位置也全部搶了過來,換上自己黨的人。
這種做法也不稀罕,叫做“獵官制”(spoil system),當時英國和美國就是這樣的制度。特別是美國,哪個黨執了政就把所有能弄過來的官職全部弄來換成自己的人,比如林肯當上美國總統之后一下子就把當時1,639個公職中的1,457個位置換了人。
這種看起來似乎不太好的做法實際上在最初還是挺有進步意義的。這種做法能夠從絕對王權下守衛民主主義,國王無法通過任免官吏來統治國家。有種理論是:既然政黨執政是國民選擇的結果,那么政黨的決定也就代表了人民的意愿。
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的說法,實際上隨著資本主義的逐步發達,社會構造也日益復雜,政黨政治肯定和金錢掛上鉤,到了最后這種獵官制就成了對于選舉運動中出錢出力之人的一種報答,而這些人上臺不僅意味著無能官吏的增加,還意味著貪污腐化的加劇,因為這些人是要收回他們的投資的,一直到1881年第二十任美國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因為無法滿足獵官者的愿望而被人射殺之后,美國人才真正開始限制這種獵官制?,F在美國依然存在這種獵官制,而且如果拿當時的日本的官階來套現在的美國的話,美國的敕任官還真是獵官制的,聯邦政府各部不少局長換了總統就換人,但是一來根據1883年的《聯邦公務員法》,能獵官的職位有限;二來美國總統任期是四年,還想連任,所以在回報獵官者時也要考慮一下,如果日本這種沒事換內閣玩的國家也搞起了獵官制的話可就亂了套了。
所以大隈重信內閣下臺之后接下來的第二次山縣有朋內閣在1899年馬上就重新修訂了《文官任用令》,規定了敕任官也不可自由任命,這樣政黨就無法將黨人塞入官僚隊伍,整個官僚隊伍成了高文考試合格者的一統天下,官僚也就正式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群體。
這里一直在說“官僚”這兩個字,但這里所說的“官僚”和現代中國話里的“官”有點不一樣?,F代漢語口語中的“官”是指所有有職位從而有權力的人,而不管其職位從何而來。而這里所說的“官僚”則僅僅是指那些通過考試的方式選拔出來的行政管理人員,也就是公務員。
比如來看日本政府的某個省,這個省里有事務員,有系長,課長,局長和事務次官,這里面的一些人的職位是通過“上級甲種國家公務員考試”而謀來的,這些人就是一般所說的“高級公務員”,這里說的“官僚”指的就是他們;還有一些人是通過“上級乙種國家公務員考試”而謀來的職位,這些人則被稱為“技官”——“技術官僚”的簡稱。剩下的人一般都是經過中級或者初級公務員考試而來的,這些人叫“職員”。一般說來在“課長”以上官位的人都是前兩種,也就是通過了上級國家公務員考試的那些人。這里尤其注意的是通過了“上級甲種國家公務員考試”的那些人,這種考試就相當于當年的“高等文官考試”。
在扣除所有這些人之后,這個省還剩下來幾個人:在現在是大臣,副大臣和政務官,而在不久之前是大臣和政務次官。這幾個人不是那種經過考試而來的官僚,而是經過選舉而來的議員,日本人管他們叫“政治家”,當然叫“政客”也行。
雖然我們經?;\統地說政治家和官僚都是“官”,但在西方國家這兩種人是不一樣的,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選出來的叫政治家,考出來的叫官僚。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后,這一點始終沒有變過。
(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