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演講,筆者應邀參加了歡迎他的午宴及其演講會。
此后,關注馬倫先生的中國行,筆者產生了不少感想。限于篇幅,這里只表達兩點:第一,中美關系是如此不平等、不均衡。如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等一樣,關注的主要是中國的問題,而非美國的問題。這次馬倫來,雙方和媒體關注的都是諸如中國南海問題、中國建造航母問題、中國軍力發展問題等,卻沒有集中在美國問題上,如北約、阿富汗、恐怖主義、中東等。
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有關美國的問題,包括債務等只是不得不關注的問題,除此外,明明叫做對話,卻集中在中國的問題上,好像美國沒有問題,問題都是中國造成的,中國通過對話緩解美國人的關切、憂慮和壓力。
第二,美國人正在做出戰略性的誤判,這個誤判也許令人不寒而栗,可能會影響未來長期的中美關系演變。這個誤判是,美國人認為,中國已經不是“崛起中的強權”了,而已經是一個“崛起了的強權”。馬倫在演講中,語氣重重地念講稿道:“如今的中國與10年前不同,今后10年也必將繼續改變。中國不再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事實上,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大國。”
知名的美籍華裔學者最近在《南海決策侈談強硬無補實際》一文中告誡:“北京領導人應該警醒的是,西方對中國未來國家地位的戰略定位,亦即認為中國綜合國力正在迅速增強,對美國全球龍頭老大的地位構成了威脅,可能已經介入其對中國方略的決策過程中了。”
中國宣傳部門的人可能會以此沾沾自喜。可是,不要忘了,馬倫是美國最高級別的軍人之一,是軍事戰略家。“已經是世界大國”的說辭,是為了傳達出美國強烈的戰略信號:中國已經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甚至是頭號的戰略競爭對手。
為什么美國的“中國已經是世界大國”是戰略誤判?因為中國確實還沒有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世界歷史上,沒有連自己的固有國土都受到長期占領(中國釣魚群島)和蠶食及侵略的(中國南海)世界大國。
中國遠不是美國戰略家描述的“新興世界大國”。中國要成為那樣的世界大國,怕是還需要時間,但問題是,中國“被世界大國”了。
這一點,對中國到底意味著什么?是福還是禍?懂得戰略為何物的、研究和關心世界戰略格局趨勢的,對此應該不難理解。
至少在過去三十年,中國并未挑戰美國,而且中國高層和外交部門也一再莊嚴重申無此戰略意圖,但美國對中國的“信任”如此之低,幾乎把中國的“保證”當做耳旁風,所以,才有加強美國的亞洲盟國體系的一系列為長久和為最壞的情況發生而布局的戰略舉動。 馬倫的中國之行表明,美國本身是中國當今在全球遭遇的最大戰略困境。 (摘自《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