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期的《瞭望東方周刊》刊登了本刊評論員文章,文章指出,沒有人否認中國企業為中國經濟騰飛立下的汗馬功勞。然而,時至今日,當我們從炫目的經濟成就中冷靜下來,當那股席卷神州大地的市場經濟大潮消退之后,我們看到了一些同樣令我們瞠目的丑惡和猙獰。企業誠信缺失的不良記錄,像是附著在社會機體上的瘡疥,成為我們揮之不去的灰色記憶:時至今日,中國企業的壞賬依然是發達國家的6至8倍:假冒偽劣之風延續至今,并且從鞋帽、衣物、被褥、箱包,發展到老百姓天天飲食的煙酒、飲料、大米、奶粉、肉食;企業會計誠信缺失、納稅誠信缺失,對社會的損害表面上沒有那么直接,但其掠奪社會財富的貪婪和膽大妄為卻十分驚人。更加嚴重的是企業誠信缺失破壞了我們民族的心靈秩序。首先是中國傳統的商業之道“失利是小,失信是大”,被見利忘義所顛覆;商業道德底線,被違約、造假、欺詐屢屢突破,業界對此見怪不怪,習以為常。這一系列驚心動魄的“假”,充斥我們的生活,不僅使我們的財富縮水,使我們的健康和生命受到毒害,還讓我們的民族心理變得脆弱。我們惶惶不安地尋問: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可以相信的?我們從此不再信任。一個什么都不相信的民族將如何生存?在這個財富時代,在財富領域占有強勢地位的企業,有責任為社會作出榜樣——失利是小,失信是大。失去誠信,不僅企業最終將失去立足之地。而且國家也將失去立足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