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新品種‘寧玉’
2005年以‘幸香’為母本,‘章姬’為父本進行雜交,獲得303株雜交苗,經過2年果實及植株性狀鑒定。選出優系‘05-38-N-6’,其表現早熟,果大,整齊,色澤艷麗。品質優。2007—2009年,以‘豐香’、‘明寶’為對照連續3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和生產栽培試驗,結果顯示:‘05-38-N-6’果實形狀、色澤、風味好于對照品種。對白粉病、炭疽病抗性好于‘豐香’,其田間植株發病率分別為22.5%、15.3%,而‘豐香’分別為52.8%、21.1%。2010年11月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定名為‘寧玉’。
1 品種特征特性
植株半直立,長勢強,株高12.0~14.0厘米,冠徑26.8厘米×27.2厘米。葡萄莖抽生能力強。葉片綠色,橢圓形,長7.9厘米,寬7.4厘米,葉面粗糙,葉柄長9.3厘米。花冠徑3.0厘米。雄蕊平于雌蕊。花粉發芽力高,授粉均勻,坐果率高,畸形果少;平均花房長12.9厘米,分歧少、節位低,每花序10~14朵花。果實圓錐形,果個均勻,紅色,果面平整,光澤強。果基無頸無種子帶,種子分布稀且均勻;果肉橙紅,髓心橙色;味甜,香濃,可溶性固形物10.7%,總糖7.384%,可滴定酸0.518%,維生素C0.762毫克/克,硬度1.63千克/平方厘米。一、二級序平均單果質量24.5克,最大52.9克,產量一般33180千克/公頃。抗炭疽病、白粉病。
早熟,在南京大棚促成栽培,9月上旬定植,10月中旬顯蕾,10月20日左右開花,11月20日左右初果期,11月20日左右二序花顯蕾,12月底三序花顯蕾,連續開花坐果性強。
2 栽培技術要點
適合江蘇省草莓促成栽培區域種植和與之同類地區保護地促成栽培。繁苗時及時整理匍匍莖和摘除老葉,8月上旬達到足夠苗數后,控制肥水,并噴布三唑酮防治白粉病。促成栽培為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株行距18~20厘米×25厘米。在顯蕾初期噴濃度5~1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可抑制休眠。果實膨大,著色期追施復合肥。做好大棚通風換氣,調節好棚內溫、濕度,及時摘除老葉,注意防治灰霉病。
趙密珍,王壯偉,錢亞明,袁驥,吳偉民,王靜f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南京210014)(據《園藝學報》2011,38(7))。
抗裂果棗新品種‘金谷大棗’
近年來,棗生產中果實病害和裂果等問題,呈不斷加劇趨勢(劉孟軍,2008)。1995年在棗主產區山西省太谷縣進行品種資源調查時。發現1株果實大,裂果少,病害輕的棗樹。經過植物學性狀和生物學特性觀察及分子標記分析,認為該株系與當地主栽品種壺瓶棗親緣關系較近。2000年確定為優系,2003年開始布點區試,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果實經濟性狀優異而穩定,2011年1月通過山西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金谷大棗’。
1 品種特征特性
樹體中等,半開張,主干條狀皮裂。棗頭灰褐色,蠟層多,粗1.46厘米,節間長7.8厘米。不規則彎曲。二次枝彎曲度小,平均長36.9厘米,8節,針刺不發達。當年生棗股著生棗吊1個。多年生棗股著生棗吊1~6個。平均3個,木質化棗吊較發達,平均長25.5厘米,著葉15片。
葉片較大,橢圓形,葉長7.85厘米,葉寬3.55厘米。花量較大,每花序平均著花7朵,花中大,蜜盤直徑5.6毫米。黃色。果實大,長圓柱形,略扁,單果質量24.1克;果肩平圓,梗洼淺而廣;果皮較薄。著色前陽面有淺褐色暈塊,完全成熟后為深紅色,果點中大,較密;果肉淺綠色,肉質致密,汁液中多,味酸甜。適宜制干和鮮食,品質上等。鮮棗可溶性固形物36.0%,總糖29.68%,酸0.63%,維生素C2918.8毫克/千克,可食率96.7%。制干率54.6%,干棗含可溶性固形物69.3%,總糖65.11%。酸1.21%。棗核長紡錘形,核內無種子。
樹勢中庸偏旺,成枝力強,早期豐產性強。嫁接第2年少量結果,第4年株產3.6千克,第5年進入盛果期,株產20千克。棗頭、2~3年和3年以上枝吊果率分別為6.0%、91.7%和29.4%。在山西太谷地區,4月下旬萌芽,5月下旬始花,6月上旬進入盛花期,8月中旬果實自熟,9月上旬脆熟,9月下旬完全成熟,果實發育期100天。適應性廣,具有較強的抗病性和抗裂果能力。在秋季多雨的地區或年份,果實裂果率和病果率分別為壺瓶棗的25%和15%。
2 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年均溫8℃以上,年降雨量800毫米以下,冬季最低氣溫-25℃以上的北方棗產區種植。株行距2.0~3.0米×3.0~4.0米。樹形小冠疏層形或主干疏層形。生長前期隨澆水追施尿素300~450千克/公頃,果實膨大期追施磷鉀肥450千克,公頃。秋季施有機肥45~75噸/公頃,并灌封凍水。早期可采用摘心、拉枝、花期噴施速效肥和生長調節劑,提高坐果率。萌芽期注意防治食芽象甲、綠盲蝽蟓等蟲害。
李登科。王永康,隋串玲,趙愛玲,杜學梅(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山西太谷030815)(據《園藝學報》201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