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拜訪一位退休老領導,聆聽他的“為事三不”法則,開悟不少。一不,違法的事不做;二不,無利的事不做:三不,太累的事不做。他從正局的崗位退休,又擔綱多個社團協會或學會領導工作,但他總是從容自在,游刃有余。而主抓的工作則循序漸進,成效卓然。最重要一條,他堅持自己的“為事三不”法則,從不讓自己累著。工作有成績,健康沒問題。以我個人觀點,他算得上是一位值得推薦的成功人士。
遺憾的是,今天的社會氛圍下,我們周圍這樣的人并不多,甚至很少。更多的人們似乎都在一個充滿事業、財富、名譽和欲望等混沌一體的大氣球里狂奔著,或是在攀爬,或是在下滑,或是在尋找平衡,或是被拋向空中。沒有人能停下來,沒有人能從容自在,甚至沒有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沒有人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么。于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不無尷尬的情景。為數不少的“許三多”們通過自己最初遠大的志向和不懈努力,從一個農家子弟做到了市府高官,卻扛不住金錢誘惑和自我欲望的宣泄,終于讓生命止于牢房或刑場。隨處可見的“富一代”們,通過多年的禪精竭慮甚至不擇手段,從一文不名到榮登財富榜單,萬貫家財和名車豪宅足以讓任何人舒舒服服過上幾輩子,他自己卻無福享受,百病纏身,甚至撒手人寰。最為可惜的是如黃建始教授那樣的“大好人”們,他們從不逐利,他們一心為民,他們每天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教給人們健康生活的知識和方法,卻沒有對自己的健康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愛護。他們總是把自己的工作表排得滿滿的,不留絲毫空隙。他們從不推辭公眾對他們的熱切期待和邀請。直到他們積勞成疾甚至英年早逝,永遠不能再和大家暢談健康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最近一段時間我開通了個人新浪微博(好樂士冬牛),主要關注二大話題——經濟和健康。結果發現,這兩類似乎并不搭界的話題里散發著同一種氣息,就是浮躁和不滿。這似乎反映著社會的現實,但不應該是生活的方向。而越是在嘈雜的社會氛圍中,人們更需要開辟一條通往寧靜的坦途,這不是你我個人的需要,而是人類的終極追求。所以,把健康和生命的完善作為個人孜孜以求的內容,把和諧社會作為共同努力的目標,不失為一個充滿科學色彩的生活方向。具體來說就簡單得多了,這就是一位老革命家留給我們的生活座右銘:
上聯:多做少活是少做,
下聯:少做多好是多做。
橫批:少做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