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女性的生理特點,疼痛是長期困擾女性的一個重大健康問題。女性的器官組織和生理功能具有特殊性,和男性相比,疼痛性疾病發生的種類多,病情也更為復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器官功能的衰退,一些疼痛性疾病會加重,如不能得到及時診治,將會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甚至致殘。
中老年女性的疼痛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盆腔疼痛;二是骨質疏松癥;三是腰背痛。至于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很多,如慢性附件炎、盆腔結核、潰瘍性結腸炎、間質性膀胱炎等;腫瘤,主要包括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肌瘤等;原因不明疼痛,比如陰部神經痛、恥骨聯合痛、骶髂關節痛、骶尾痛等。
還有就是骨質疏松癥。骨質疏松癥是全球性老年人群的“靜悄悄的流行病”。5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為50%,女性多于男性。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已有1.3億,骨質疏松癥患者為9D00萬。骨質疏松癥的并發癥之一即是有全身性骨痛,骨量丟失12%時即可出現。另外,慢性腰背痛的威脅。中老年女性除了脊柱生理性退行性改變的因素外,由于內分泌和代謝變化,特別是絕經期后相當一段時期的生理性紊亂,在原先慢性腰背部勞損的基礎上,易形成老年性腰椎退行性脊柱炎。據統計,60歲以上者慢性腰背痛的發病率為92.4%。嚴重者會演變成腰椎間盤突出癥,最終發展為退變型腰椎管狹窄癥和脊椎滑脫癥。
那么,為什么女性疼痛比男性更為常見呢?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許多研究者支持男女的基因決定了對疼痛的感覺差異,女性就是比男性更為敏感。蒙特利爾麥基大學疼痛起源實驗室的主管蒙吉爾博士發現了第一個和調節女性疼痛極限有關的基因,而這種基因對男性關于疼痛的感覺則沒有影響。況且女性的受暗示敏感性要顯著高于男性,這一點,也是女性在對待疼痛時表現千差萬別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研究發現,疼痛發生時,如果環境中聲音甚至氣味不同,都會顯著地影響疼痛的心理感覺。同樣的傷痛,呼吸著香氣的人更容易情緒樂觀,感覺到疼痛水平低。女性比男性更為感性,也更容易在認知背景上強化這些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即使同樣的疼痛,由于發生地不同,對于同一位女性而言,其疼痛感受也會大相徑庭。還有,看到別人遭受痛苦時,人們通常都會產生同情心,感同身受。這種現象稱為共情,這種共情有深刻的中樞機制,而共情的心理也無疑女性更易產生。
另外,從生理上說,女性對疼痛的感覺更為敏銳,從另一方面來講,也更為能忍耐。研究發現,男女對疼痛經歷不僅數量不同,而且質量不同。女性在經期中止痛系統更為活躍,對疼痛的反應也不像平時那么強烈。換句話說,男女大腦中對疼痛感覺反應使用的神經元不同。一些止痛藥對男女的藥效不同也可以解釋這種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壓力的環境下,辦公室的女白領在辦公桌前往往一坐就是幾小時乃至一整天,手機、電腦、空調以及不良坐姿等引起的肌肉勞損、脊椎退化、椎間盤突出等,很容易引發”頸肩腰背痛”。
當然,從后天環境和教育等方面來看,在大多數文化背景中,男性往往“有痛不能叫”,否則就是“男子漢‘大豆腐’”,而女性在面對疼痛時有了更為自由的表達空間,即使在小疼痛上有較為夸張的表達,也是在文化背景中被寬容和默許的,甚至常常會由此激發起男性“憐香惜玉”的保護欲,而這樣的正性反饋無疑又會助長女性的疼痛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