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全國在滬召開的“關注疼痛治療的胃腸道副反應”研討會透露了這樣一個事實:70%的人由于疼痛而亂用鎮痛藥,出現潰瘍、出血、胃腸道穿孔等胃腸道副作用。因亂用鎮痛藥而危及生命的人數,已經不亞于患白血病的人數。
對13000人專項抽樣調查顯示,40%的人服用鎮痛藥后會出現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30%的人服用鎮痛藥后會引發胃炎、黏膜損傷,0.5%的人出現胃穿孔癥狀,與因患白血病而死亡的概率相等。
據介紹,目前各類鎮痛藥有100多種,分為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兩種,這些藥盡管作用機理不一,但均能夠消炎止痛。
如今,有相當多的人一旦遇到偏頭痛、關節痛、神經痛、肌肉痛等急性疼痛,不管疾病的起因,就急著要用鎮痛藥制止,有的甚至把鎮痛藥當成常規藥服用。有的人還隨意增加藥物的劑量或縮短藥物的間隔時間。這樣,雖然可以暫時地消除不舒服的感覺,但長期如此,卻可能產生藥物的依賴,甚至會造成腎臟損害。據悉,經常使用止痛藥的人,會出現腎乳頭壞死或間質腎炎,最終造成腎功能衰竭,醫學上稱之為“止痛藥性腎病”。
“止痛藥性腎病”的發病機制與這類藥物的毒性代謝有關。不僅如此,2005年3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警示所有非甾體消炎藥均有潛在的心血管病風險。尤其是芬必得、扶他林、阿司匹林、西樂葆等這些在國內使用的非處方藥品,均屬于FDA警示的“重點對象”。
所以,患者在沒有征得醫生的同意,不要輕易改變藥物的劑量:口服止痛藥的前后不要飲酒,因酒精可以增加止痛藥物的毒性。哪怕是常規劑量也可引起肝臟及腎臟的損害。
另外,一些止痛藥可能會產生某些不良反應,可表現有惡心、嘔吐、反酸、消化不良、便秘、頭痛、頭暈、皮疹、呼吸急促等,如出現上述現象,應及時停止使用該藥物,并向醫生咨詢,更換其他藥物,以免加重病情,引起其他不良后果。
最后要交代的是,在服用止痛藥物的同時,也可應用非藥物止痛方法,如身體松弛療法、分散注意力等。這不僅能提高止痛效果,而且使止痛藥的用藥量減少,有效時間延長,甚至逐漸取消藥物而不出現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