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醫改的必要性全民矚目,醫改的困難性眾所周知。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到,我國的公眾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如何開創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醫改之路?如何讓傳統中醫與現代西醫在理念和技術上實現真正的、更高成面上的融合?本期雜志,我們特請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暢談醫改之道。
“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不怕掙得少,就怕走得早”、“脫貧致富三五年,一病回到解放前”……這些流行語都反映了當前廣大公眾最盼望的是健康,最擔心的是有病。中國社科院一份調查中也表明了“看病難、看病貴”排在當前百姓生活難點、焦點中的第一位。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疾病年輕化,我國慢性病患病率正在加速發展。人口老齡化使慢性病患病率自然增高,而疾病年輕化則使這一趨勢雪上加霜。慢性病死亡在全球死亡統計中占63%,而在我國則占80%,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等主要慢性病已從幾百萬、幾千萬增加到數以億萬計,尤其是糖尿病,已從2001年的2000萬人增至2010年的9240萬,還有1.45億的血糖偏高者,可謂來勢洶洶。我國在國際上的衛生狀況排位2000年是144位。近日在一項“全球國家競爭力排位”中,在59國中我國的衛生環境排在第53位。
那么如何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衛生狀況呢?單靠政府的增加投入,多建醫院,面對人山人海的患病人群只是杯水車薪而已。惟一的出路就是從觀念上、機制上的根本改變和創新。
這個創新簡單說來就是“中醫重氣,西醫善器。以氣入器,天下無敵”、“中醫調理,西醫干預。中西融通,醫改成功”。
中醫與西醫來自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因此雖然本質相同,卻風格迥異。中醫重哲學,西醫重科學;中醫重人文,西醫重技術;中醫重治人,西醫重治病;中醫重整體,西醫重局部;中醫重調理,西醫重干預。中醫重氣,是指“精、氣、神”的氣,是道,是戰略層面;西醫善器,是指“機器、儀器”的器,是術,是技術層面。
有戰略而沒有戰術,或者有戰術而沒有戰略,都不是最優秀的軍事家。如果能將戰略與戰術巧妙地結合起來,就能在戰場上叱咤風云,無往不勝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將中西醫的精髓很好地結合起來,將中醫的哲學、人文、整體調理和西醫的科學、技術和先進設備很好地結合起來,不是混合而是融合;不是簡單焊接而是互相滲透:不是1+1=2,而是有機整合創新的1+1>2,那么,面對無論多么復雜的公共健康問題和疑難疾病,就是“以氣入器,天下無敵”了。在這里,不再有中醫西醫之分,更沒有孰優孰劣之爭,中西醫學融為一體,各展所長,東西文化,情同手足,不再有沖突,就是“中西融通,醫改成功”了。
為何醫改能成功呢?因為當前醫改最大的難點是患者太多,醫院門庭若市。而中西醫學共同的精髓就是預防。中醫有“上醫治未病”,在日常生活中溶入自然養生的哲學和文化,西醫則有科學的健康教育和一級預防,兩者結合能使慢性病發病率、死亡率下降一半,這是了不起的成就,能使慢性病患者減少數百數千萬至億萬人,使醫院病人少一半;健康管理和早防早治、二級預防又能使復發病人、中晚期病人和并發癥病人再減少一半,這樣醫院病人就減少了四分之三,而且醫療開支會大大減少;而中醫治療的“簡、便、驗、廉”加上西醫的先進診斷方法互相融合、整合,又能使醫療效果和質量大大提升,使醫療費用再進一步減少。研究表明:SARS期間,中醫治療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費用,僅為單純西醫治療的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而“北京降壓0號”更是生動的例子,其采用的藥物全是西藥,但設計配方時,用的是中醫的“君、臣、佐、使”和“陰陽平衡”的原理,結果不僅療效確切、降壓穩定,而且價格低廉,當初每日一片,每片僅一分一厘錢,目前,其價格也僅為同等療效的其它降壓藥的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總之,如果能真正做到中西醫從哲學層面、文化層面、精神層面、戰略層面上的真正的互相滲透和有機融合,雖然這是一件十分艱巨的工作,但一旦成功,這種新醫學將有無窮的生命力。醫改的難點,人山人海的患者也將會成倍成倍地減少,醫改的焦點——迅猛上漲的醫療費用也會成倍地下降。中西醫的真正結合之日將是醫改真正的成功之時,盡管前路任重道遠。
當年大禹治水的成功經驗就是“疏”與“堵”的有機結合。今天,醫改的實踐與成功也將是“疏”與“堵”、“防”與“治”的有機結合。
王國維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人生如輪,大道如軌。東海西海,此心此理。”如果改動幾個字,將其變為“人生如輪,大道如軌。中醫西醫,此心此理?!痹偌由襄X鐘書先生的一句話,“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蹦敲矗@種博大的胸懷,這種哲學與科學的兼容,人文與技術的相融可以為中西醫搭建一個平臺,讓中醫西醫親如兄弟,心連在一起,手握在一起,共同創造造福千秋萬代的新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