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足衣”,是人類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穿鞋不僅要舒適漂亮,更重要的作用是為站立和行走提供支持,使身體免受損傷。
很多老年人最發愁的就是選鞋,不是挑花樣,也不是大小不合適,而是怎么穿都不舒服。美國足踝外科協會的資料說,大部分患有足病的人和不當穿鞋有關。不合適的鞋影響足弓發育,改變足部形態和行走步態,甚至引起膝、髖、脊柱等部位病變。由于老年人的特殊體質,在選鞋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一 平底鞋舒適方便,更適合老年人
那么平底鞋是否更適合老年人呢?答案是:不一定。
平底鞋的優點是受力均勻,可以大限度地直接接觸地面,舒適、方便。但老年人跟部脂肪墊開始萎縮,在邁步時需要脂肪墊吸收地面對人體的沖擊力,因此3厘米左右高度的鞋跟可以彌補跟部脂肪的萎縮。另外,老年人機體調節能力比較差,穿平底鞋在起步時需要更大的能量,這樣容易扭傷腳。在冬天,—定厚度的鞋底還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誤區二 柿子挑軟的捏,老人買鞋也一樣
有些老年人在選鞋時奉行越軟越好的標準。但要注意,軟底鞋剛穿時固然輕便,可以緩解老年人因足部退化造成的疼痛,但會使腳更費力。為何老人買鞋不能越軟的越好?要從人行走的原理說起。
首先,人行走機理非常復雜,需要腳部各個骨骼和肌肉的協同合作。在行走時,先是足部放松,足跟著地,此時足跟要承受很大的沖擊力,這種沖擊力會損傷足跟部,也可以沿肢體傳達到脊柱和腦部。鞋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托和緩解足部沖擊力_但如果鞋底太軟,承托力度就不夠。
其次,人行走時足跟部抬起,足中部變得僵硬,前足部屈曲,推動身體向前,此時鞋可以發揮協助推動的作用。但老年人腳部的推動力變弱,如果鞋子太軟的話不利于足跟部抬起。
此外,硬底鞋所具備的一些好處是軟底鞋所沒有的:堅硬的船型鞋底模擬了行走時足底的屈曲,可給人行走產生“助力”。不光是鞋底,有一定硬度的鞋后幫也可抗擠壓,而且高而硬的后幫可以給予后跟部更大的承托力量。
實際上,老年人買鞋應當“軟硬兼施”,平時家居或散步時可穿舒適的軟底鞋,而需要長途走路或爬山時要選承托力足夠的硬底鞋。
老人選鞋七要素
1 買鞋時應該去商店試穿,不要根據鞋號來選鞋,因為鞋的大小可能不一樣。
2 不要選擇前面太窄小的鞋,特別是老年人的鞋前部應該寬一些,這樣會感覺比較舒服。如果鞋尖窄,腳趾長期的擠壓可能會使腳畸形。
3 隨著年齡的改變,腳的大小也會改變,所以不能根據去年穿什么號的鞋,今年也想當然選同樣鞋號的鞋。
4 大部分人兩只腳的大小是不一樣的,所以試鞋時要用比較大的那只腳去試穿。
5 買鞋應該下午去。早晨的腳經過一夜的休息,是一天當中最“瘦小”的時候,因此,早晨買的鞋到下午、晚上往往會變得擠腳。
6 在選鞋時,不要只坐著試穿,應該站起來走幾步,使腳與鞋的前部保持有1厘米的空間,不使腳趾受到擠壓的鞋墊是最合適的。
7 根據不同的活動選不同的鞋。有的人碰到一雙合腳的鞋,就“一雙鞋打天下”了。但是針對不同的活動要求,一雙鞋不一定都能滿足,也容易在活動中對腳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