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患者求醫。“我患的是肩周炎,經常疼,兩邊肩膀都是,一年多了,推拿、針灸、理療、拔火罐以及吃藥等,什么方法都用了,效果就是不理想,最近愈來愈加重了……”
“肩周炎?推拿、針灸等沒有明顯效果?”醫生反問道,“您還有其它毛病嗎?”
“我有2型糖尿病,一直在吃降糖藥……”患者回答。
“糖尿病?您有糖尿病?難怪肩周炎難治好呢!”醫生恍然大悟。
“糖尿病跟肩周炎有什么關系?”患者不明白地問。
“有關系,關系大著呢!”醫生提醒。
肩周炎,全稱為肩關節周圍炎,是一種由于肩部受到損傷、退行性變或受到風寒濕邪侵襲之后,波及整個或大部分肩關節的關節囊及其周圍的肌肉、肌腱、腱鞘、滑膜囊等組織的退行性變和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反應所產生的綜合征。其病理表現主要是關節囊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故又稱為“粘連性關節炎”、“肌腱炎”。由于此病多發生于50歲左右的人,故又稱為“五十肩”。
肩周炎的臨床表現有一個突出癥狀就是發病后肩關節僵硬,活動受限,故又稱“凍結肩”、“凝肩癥”等。中醫認為此病多因露肩當風,感受風寒濕邪所致,故中醫稱它為“漏肩風”。這種病,一般無明顯的外傷史,初起肩周微有疼痛,常不引起注意,1~2周后,疼痛漸增,肩關節外展、外旋功能開始受限;外傷而誘發者,外傷后肩關節外展功能遲遲不恢復,且肩周疼痛持續不愈,甚至逐漸加重,當檢查肩部時并不腫脹,但肩前、后、外側均可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被動繼續外展時,肩部隨之高聳,此時一手觸摸著肩胛骨下角,一手將息肩繼續外展時,可感到肩胛骨隨之向外上轉動,說明肩關節已有粘連。
而重型患者則肩臂肌肉萎縮,尤以三角肌為明顯,疼痛較重,夜間尤甚,外展及內旋、外旋均有嚴重限制:病程一般在一年以內,較長者可達1~2年。而部分肩周炎患者可自行痊愈,但時間長、痛苦大,功能恢復不全,積極地治療可縮短病程使之盡快痊愈。
至于糖尿病的并發癥,人們很容易想到眼睛、腎臟、足、心腦血管疾病等,實際上,糖尿病引起的骨關節病也很多。
糖尿病骨關節病變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糖尿病的并發癥,包括夏科關節和骨質溶解;一類是糖尿病的可能并發癥,包括脊柱骨質增生、關節周圍炎、骨性關節炎、掌腱膜攣縮和關節攣縮等。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硬化、狹窄,神經營養不足以及代謝障礙,神經可能發生變性,導致感覺減退甚至喪失。這時,關節受到損傷,患者也渾然不知,無法通過自我反射機制,控制運動,實行退縮、休息,由此可能導致更嚴重的關節損傷。關節內和附近骨質反復損傷,導致韌帶松弛,軟骨軟化或脫落,引起關節炎癥狀。這種關節炎絕大多數見于足部,其次是膝部,亦可發生在肩、肘、指以及腰骶關節、骶髂關節、髖關節等。病變關節囊松弛,有的半脫位,活動時有摩擦聲?;颊邿o明顯的局部發熱、紅腫、疼痛以及關節障礙等,但有的人可能發生雙下肢襪套狀范圍的皮膚感覺喪失。
前不久,國外有研究報道,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人之間,肩周炎的發病率分別為19%和3%,這表明糖尿病與肩周炎的發生有顯著的相關性。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肩關節感覺僵硬、疼痛、活動受限,一定要查查血糖是否升高。臨床上糖尿病并發肩周炎并不少見。糖尿病早期,中期、晚期都有可能并發肩周炎。至于為什么糖尿病人易并發肩周炎,其機理還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可能是由于糖尿病人的高血糖易損傷小血管壁,從而影響血液供應,導致局部腫脹。這種病變發生于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尤其是肩周部易磨損、老化的肌腱和關節囊處,加重了該處的炎癥反應,從而誘發肩周炎。
一旦確診因糖尿病導致的肩周炎,在嚴格控制血糖的基礎上,需進行局部的治療。一般常用推拿、針灸等中醫手段,配合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功效的藥物。此外,糖尿病人進行針灸等治療時,要特別小心,避免出現外傷,因為糖尿病人皮膚的傷口不易愈合,很容易導致感染。
最后要說的是,現在有些人沒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癥狀,即多喝水、多吃、小便多和消瘦以及皮膚瘙癢、視力下降等。但是,有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特別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沒有癥狀,在體檢或患者其他疾病檢查時才發現血糖高,這是由于患者腎排糖的閾值增高所致。因此,即使血糖很高也沒有糖尿,不出現多飲、多尿、多食甚至消瘦的癥狀。這種隱匿性糖尿病常于得病多年后才被發現。
可見,您的肩周炎治療效果不好,很可能是推拿、針灸等治療方法不當,或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佳。希望您到糖尿病專科做進一步檢查,及時控制糖尿病,因為糖尿病引起的骨關節炎早期是可逆的。另外,請有經驗的推拿、針灸醫師治療。這樣,您的肩周炎定會大大好轉甚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