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支架由206塊骨頭組成,它像大廈的鋼梁構架,堅硬而富有彈性。人類發展到了今天,壽命有了延長,身高有了增長,體質有了上升,但卻說骨架出了問題,于是便掀起了“全民補鈣”的風潮,理由是兒童發育旺盛必補鈣,中青年消耗太大要補鈣,更年期激素失調要補鈣,老年人骨質疏松要補鈣。中國人一輩子都缺鈣?可是我們的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干活卻不知什么叫補鈣。
“全民補鈣”有原因
掀起“全民補鈣”風潮的原因很多,有營養學家的勸告,有藥商廣告的推波助瀾,也有對自己健康的擔憂,于是便有了今天人人補鈣、終生補鈣的現狀。而且,補鈣越來越高檔,要求含量越來越高,價錢越吃越貴,由國產吃到進口,口味也越吃越大,療程也越來越長,終無休止。
主張補鈣的人多從骨質疏松的危險談起,所謂骨質疏松是指骨強度下降的代謝性疾病,容易發生骨折,而骨強度的不足的原因之一是缺鈣。據報載2005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國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提示,中國居民每天人均鈣攝入量不足391毫克,遠遠低于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天800毫克的人均攝入量。而且中國人傳統飲食習慣是植物性食物為主,其中所含的纖維素、草酸、磷酸影響鈣的吸收。又由于乳糖酶的缺乏,乳糖不耐受者過半,不利于奶的消化,影響了從奶制品中吸引鈣,使原本飲食少鈣的中國人“雪上加霜”,所以必須額外補鈣。
每日補鈣應有限度
鈣占健康成人體重約1.5%~2.2%,生理上有維持鈣的平衡的作用,人體可從每日飲食中補充鈣。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日攝入量為兒童期500~700毫克、絕經后婦女及65歲以上者1300毫克,我國營養學會的推薦量低于這個劑量。目前,眾多的人補鈣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骨質疏松癥。應當看到,所謂骨質疏松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一般所謂原發性骨質疏松只不過是人體衰老過程中的生理表現,這與年邁人眼睛發花,肌肉萎縮、皺紋增加是一脈相承的。人體骨髓的退行性改變不單是鈣的流失,還包括骨骼中蛋白質的含量,鈣、磷的比例變化等諸多因素的作用,而且維生素D對鈣的吸收也起到重要作用,如果目光只一味停留在補鈣上,則很難起到“壯骨”的作用。
適當戶外運動才能使骨骼真正壯實
補鈣盡管有益,但不可濫補。每日吃鈣的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而且胃腸對鈣的吸收量差異很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吸收率也會下降,多余的鈣會隨糞和尿排出。長期的高鈣尿癥是否會增加泌尿系結石的機會也令人擔心。緩解骨質疏松的發展,絕不是靠補鈣這單一行為所能解決的。此外,蛋白質是組成膠原蛋白構成骨架支持和維持彈性的必要成分,蛋白質不足,骨質難以修復。骨鈣比例過多,骨質變脆,更易骨折。牛筋、豬蹄、豬皮都是含膠原蛋白豐富的食品。但是蛋白質過多又會促進鈣從尿中的排泄,所以重在平衡,哪一種過多都會造成失調而不利于健康。
要想自己的骨骼“壯實”,首先應該適當運動,“用進廢退”不無道理,越是不動,骨架的支持力度會越“單薄”,日久天長,稍一活動便會腰酸腿疼,甚至骨折。其次是多曬太陽,紫外線作用于皮膚,可產生維生素D以促進鈣的吸收和在骨中的沉積。農民常年在地里干活,既活動又曬太陽,他們身強而骨壯,何須天天專門補鈣。城里人不運動,又不曬太陽,坐在屋里研究吃鈣片,又有多少鈣質會起到強健骨骼的作用?據報載,美國一項3.6萬婦女參加的長達7年的研究指出,從整體來看,每天服用1克鈣片和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的50~79歲婦女,在脊柱、腕骨、髖骨等處骨折風險并沒減少。
補腎、協調飲食緩解骨質流失
中醫處理骨質疏松癥重在補腎而并非補鈣,中醫把腰背冷痛、下肢酸軟等骨質疏松癥狀歸為“腎虛”證,認為“腎主骨”、“腰為腎府”,多用枸杞子,桑葚、補骨脂、骨碎補等滋補腎陰,腎陽的藥物,可以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減緩骨質疏松的發展。
補鈣時飲食協調也很重要。腹瀉會使大量鈣質流失,腸道難以吸引,但補鈣過量又會發生便秘。過多的“葷腥厚味”、大魚大肉會產生大量的磷酸鹽從尿中排出,這又增加了尿鈣的排泄量。如果大量進食素食,如菠菜、紅薯等含草酸鹽多的食物,則鈣被結合成草酸鈣而不被吸收。飯菜過咸,鈉攝入過多也會增加尿鈣排出量。有人認為常喝含碳酸飲料及咖啡也易使血液偏酸性,增加骨鈣的流失。
更年期的變化和骨質疏松都是人體自然衰老的生理過程,不是病,更談不到根本治愈,單純用某種藥物去阻止它并非易事,不如順其自然,回歸自然,多在陽光下活動更符合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骨折也會減少。大自然賦予人類的食品中含鈣豐富的食品很多,如牛奶、豆制品、魚蝦、海帶、骨頭、香菇等。加工食品時酌情加點醋也有利于鈣的溶解和吸收。關注科學養生比單純補鈣更重要,補鈣要適度,防病不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