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魚“比”有緊靠的意思。比目魚最大的特征是它的一對眼睛長在腦袋的同一側。農耕時代,遠離大海的先民的海洋知識非常貧乏,他們認為這種魚行動不便,于是流行一種傳說,說這種魚是兩目緊靠在一起,以此來看清水中的世界,故名“比目魚”。
鯊魚今天所說的鯊魚在我國古代被稱為“鮫魚”。《說文解字》:“鮫,海魚也。皮可飾刀。”段玉裁在注解中引用了很多材料來說明這種鮫魚,“今所謂沙魚”的皮很厚,上面像沾滿了沙,人們可用這種魚的皮來裝飾刀鞘。可見,它和“沙子”確實是有點關系的。
鯧魚相傳,鯧魚在水里游的時候,會有許多同類或其他的魚類尾隨其后。鯧魚也很樂意接受這種跟隨者的示愛,并與它們濫交,有點像人類的娼妓,于是被古人稱為“鯧魚”。其實,這是一種因錯誤觀察而導致的冤案。
河豚魚豚者,豬也。河豚魚有個奇怪的特征,它在受到外界干擾后會自動充氣或充水,使身體脹成球形。古人覺得其鼓脹后的樣子很像小豬,故稱之為“河豚”。
鰣魚鰣魚是我國江南一帶對這種魚的稱謂。大約在每年的三四月份,鰣魚開始進入長江口,溯流而上。一般情況下,在一個地段的長江水域中,鰣魚的捕撈期只有一個月,而一過捕撈期,鰣魚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正是由于這種“因時而至”又“因時而去”的習性,人們把它叫做“鰣魚”。
銀魚銀魚渾身雪白無鱗,體型很細很小,樣子與古代的面條很相似,于是北方人稱之為“面條魚”。銀魚又像微型的搟面杖,所以南方人把它稱為“面杖魚”。
武昌魚武昌魚即面頭魴,其外形似鳊魚,但比鳊魚寬。因漢水中多礁石,水流湍急,而武昌魚喜隨水而下,往往被礁石撞得頭破血流,因此鍛煉出了強健的體格,肉質特別鮮美。武昌魚在南北朝時極負盛名。
鰱魚鰱魚又稱鱮(xù)魚。宋人陸佃對此曾作過解釋:“鱮好群行相與也。”這種魚的特點是喜歡成群結隊,一條連著一條,所以又被稱做“鰱魚”。
鱖魚明代的李時珍認為鱖魚的身體較硬,不能隨意彎曲,像摔在地上的樣子,所以被人們叫做“鱖魚”。“鱖,蹶也,其體不能屈曲如蹶也。”鱖魚之所以被寫成“桂魚”,則是因為“秋風起而桂魚肥”(《淮南子》),其時正是桂花飄香的時候,因而得名。
【趙新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