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展示】
【甲】這副勞動者的憂郁面孔上籠罩著消沉的陰影。滯留著愚鈍和壓抑:在他臉上找不到一點奮發向上的靈氣,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間那種像大理石穹頂一樣緩緩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沒有一點光彩可言。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沒有講真話。無疑,這張臉平淡無奇,障礙重重,沒法彌補,不是傳播智慧的廟堂,而是禁錮思想的囚牢;這張臉蒙昧陰沉,郁郁寡歡,丑陋可憎。從青年時代起,托爾斯泰就深深意識到自己這副嘴臉是不討人喜歡的。他說,他討厭任何對他長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這么個生著寬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難道還能找到幸福嗎?”正因為如此,他不久就任憑須發長得滿臉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隱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須里,直到年紀大了以后胡子才變成白色,因而顯出幾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臉上籠罩的厚厚一層陰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
——[奧地利]茨威格《列夫·托爾斯泰》
【乙】他的臉上,沒有他所有作品里、肖像、照片上流露出來的那種令人生畏的表情,沒有因五官線條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種生硬的感覺,沒有像塊塊壘起的花崗巖似的那種剛強然而呆板的神情,沒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從于他的那種無畏的威勢,這些特征都沒有了。而這些特征過去是有過的,而且曾經一度正是托爾斯泰的基本特征。但是隨著歲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卻消失了。他以接近數學般的正確性在走完生命歷程時,性格變得非常柔和,感情變得十分純潔,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這種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尋常的,不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質構成的,富有光華的白發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他走起路來,步子也是那么的柔和,簡直聽不到腳步聲,他上身穿的那一件法蘭絨短衫的料子也顯得特別柔和,他的帽子也使人感到是柔和的……
——[俄國]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
【比較借鑒】
【甲】段在刻畫托爾斯泰面部特征的同時重點描寫其面部表情。“憂郁面孔上籠罩著消沉的陰影,滯留著愚鈍和壓抑”“沒有一點光彩可言”“不是傳播智慧的廟堂,而是禁錮思想的囚牢”這些語句刻畫細致,毫無避諱,展示出托爾斯泰的容貌毫無美感可言。作者刻意強調托爾斯泰對自己相貌的隨意性正是為了突出他的內心思想,讓我們看到托爾斯泰的臉是一塊“悲涼之地”。
【乙】段讀起來的感覺就和【甲】段截然不同了,讓我們看到了托爾斯泰的臉上泛出了“俊秀之光”,甲段中的那種“陰云”般丑陋的感覺沒有了,給人一種不同尋常的“柔和”“不僅可望,而且‘可即’”,這一切都緣于托爾斯泰晚年世界觀的改變,他堅決地站到農民的立場上來了,所以“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
兩個作者描寫不同時期的托爾斯泰的同一部位特征與表情,讓我們感受到托爾斯泰對人生、對人類社會價值取向的深刻思考與決定,感受到托爾斯泰堅定的信念與毅然的舉措,感受到托爾斯泰內心中擁有更多的執著與寬容。這兩段表達方式相同,但在寫法上【甲】段重在描寫中暗示人物性格、命運,呈融合之態;【乙】段是先描寫,再明確分析人物性格、命運,呈層遞之勢。
【探究練習】
1.【乙】段中“而這些特征過去是有過的,而且曾經一度正是托爾斯泰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是指哪些特征?請你用簡潔的話概括。
2.【乙】段中一連用了六個“柔和”,但因修飾的對象不同,含義也有所不同。請你依次用不同的詞或短語準確表達它們的意思。
3.聯系兩段文字解說【甲】段文字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4.兩段文字在描寫托爾斯泰外貌特征時,寫法上有何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