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設計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等待與期望中,時間像一個頑皮的小精靈,竊笑著與我們擦肩而過。但生命依然如蒼穹的云朵那般輕盈潔白,又像春天的原野那般美麗恬靜。翻開人生的日歷,凝視著一張張充滿回憶的圖畫,腳下的步伐無論是沉重還是輕快,我們從生活中都能品嘗到失意與惘然,同時,也能享受到收獲與快樂。
朝而明、暮而暗的從容日子,一定讓你有很多感悟,請選擇一個角度,自擬題目,文體不限,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習作展示一
三只兔子不可追
□查一路
兒時,我家住在一個鄉村學校。我們姐弟三人,跟著鄉村的孩子捕魚撈蝦,我父親端起我們撈的一盆魚蝦,全掀翻在河溝里;我們跟著其他的孩子上山打柴,我父親一把火,將那堆柴化為濃煙和灰燼。
其實,那時我們家并不富裕。父親在這樣做之后,總惡狠狠地留下一句話:將軍路上不追兔!對父親乖張的行為,我們大惑不解,我大姐翻著白眼:“我們沒有追兔子呀?”我二姐撓撓頭說:“何況我們又不是將軍!”我們姐弟三人都不理解父親這句話的意思。
后來,父親給我們講了一個楚王打獵的故事。
在狩獵的現場,一只兔子從草叢中躥出,楚王彎弓搭箭,正要射獵時,忽然從他的左邊跳出一只山羊,于是他把箭頭對準了山羊。正在此時,右邊又跳出一只梅花鹿。楚王又重新掉轉箭頭對準了梅花鹿。忽然從樹梢飛出了一只珍貴的蒼鷹。楚王最終選擇了蒼鷹,待要瞄準時,蒼鷹已迅速在空中畫過一道弧線遠遁而去。待到楚王回過頭來找其他的獵物時,前面的目標早已無跡可尋。楚王拿著箭比畫了半天,結果一無所獲。
聽懂了故事,我們才明白父親前面說的話。自此,姐弟三人心無旁騖,都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
大學時代,一位學術成就很高的老師,深有感觸地現身說法: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少兒時代,教室之外嬉戲玩耍是一只誘人的兔子,你若去追趕它,它就帶給你荒廢的一生;青年時代,校園之外名利富貴是一只誘人的兔子,你若去追趕它,它就帶給你虛榮的一生;中年時代,社會之上燈紅酒綠是一只誘人的兔子,你若去追趕它,它就帶給你墮落的一生。
我的老師學貫中西、名滿天下,他對我們說:“你們別羨慕我,在人生之秋收獲豐碩的成果,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只要抵擋住誘惑,不去追那三只兔子,業績往往水到渠成。”
與其挖許多井,不如挖一口最深的井。放棄多個目標是為了突出、放大一個目標。何況,沒有一只兔子是在正道上奔跑。所以,當你要趕路時,不要被草叢中躥來躥去的兔子弄得眼花繚亂,從而偏離了前進方向。記著自己是在趕路,唯一要干的是:看腳下,看前方。
(選自《一條裙子的勵志版本》)
【寫作借鑒】
本文用兒時父親掀翻我們放魚蝦的盆、焚燒我們的柴堆作為開頭,以父親未說明原因,設置懸念;又以父親的一句“將軍路上不追兔”再生波瀾,層層懸念之后,才以父親“楚王打獵”的故事解開懸念,原來,父親是讓我們心無旁騖,專心向學。接著援引“我”的一位學貫中西老師現身說法:“嬉戲玩耍”“名利富貴”“燈紅酒綠”是人生的“三只兔子”,要“抵擋住誘惑,不去追那三只兔子”的生活哲理來點明中心。最后以領悟人生路上要“看腳下,看前方”的道理來深化主題。文章巧妙設喻,敘述如曲徑通幽,分析如層層剝筍。感悟獨到、精辟,令人信服、警醒。
范文引路
心中的風箏
□任思霖
又到了“草長鶯飛二月天”的季節,大地掙脫了嚴冬對它的禁錮,舒舒服服地伸了個懶腰。田野上,小路邊,草籽一粒一粒地冒了出來,還頂著一頭的草種殼子。快樂的小鳥繞著綠柳到處飛,呼朋引伴,春天就這么歡喜地來了——
鄰居家的孩子豆豆今年8歲了,正是愛玩兒的年紀,蹦蹦跳跳的,很是活潑。每次去他家,在最顯眼的地方,總掛著一只舊風箏,那是一只小燕子形的風箏。骨架由彎曲的竹篾構成,又裝飾上了彩紙,顏色已經退得差不多了,早看不出它原來的色彩。風一吹,燕子的嘴里的小珠子會“骨碌碌”地轉著,似乎在訴說著什么動人的故事。
豆豆很珍愛這只舊風箏,每次看見它便會眼里放光,踮著腳小心地拿下來,輕輕地撫摩它,像是撫摩著心愛的寶貝。我很納悶——豆豆為什么這么喜愛這只舊風箏?
這不,春天到了,我和豆豆一起去放風箏。
春風里,豆豆興奮地放飛那只舊風箏。他慢慢地松開手里的風箏線,只見那風箏從波光粼粼的池塘邊緩緩升起,在風中悠悠直上。那風箏被豆豆稚嫩的歡聲笑語托著,被呼呼的風迎著,飛向天空,去親吻那藍天、白云。看著這裊裊娜娜的風箏飄向天際,豆豆的心醉了,他歡快地奔跑著,興奮地揮舞著雙臂,眉毛揚起來了,臉兒笑起來了,嘴唇動起來了,開心得像吃了一顆糖一般。
我也被豆豆的興奮感染了,把手里新買的風箏送給豆豆,讓他放飛——那也是小燕子樣的,穿著斑斕的彩衣,比他的那只舊的鮮亮多了。
豆豆看著我,靦腆地笑了:“姐姐,不用了,我有這只就夠了……”
我不解地問:“豆豆,你為什么這么喜歡這只舊風箏呢?”
豆豆一臉認真地說:“姐姐,你不知道,我爸爸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工作,好長時間才回家一次。這只風箏是爸爸在家時幫我做的,我一看到它,就像看到了爸爸哩!”
看著豆豆若有所思的小臉,我這才明白豆豆為什么一直把那只舊風箏當寶貝了。
“一看到風箏,就好像看到了爸爸。”這樣的話多樸實,在我聽來這就是人世間最動聽的話語。雖然相隔千里,但也隔不斷親人間的思念,那風箏,不僅飄蕩在天空中,也飄蕩在豆豆的心里,一次次地演繹著人間永恒的真情!
【同窗評說】
我覺得這篇文章很有感染力:一是景美,春天的景色令人陶醉,“田野上,小路邊,草籽一粒一粒地冒了出來,還頂著一頭的草種殼子”這個句子太有想象力了;二是情真,一只舊的燕子風箏,道出了豆豆對爸爸的思念之情,表現了人間最真的親情。
【教師點評】
感悟可以來自于生活的各個層面,可以從自己的生活中獲得感悟,也可以從他人的生活中獲得感悟。習作從鄰家小男孩的身上感悟到人世間最真的情感,這種情感既不需要感天動地,也不需要張揚熱烈,一個小小的舊物件,一句質樸純真的話語,足以表達濃濃的人間情感。作者在構思中巧設懸念,善描景物,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穿插融情的景色描寫;抓住“放風箏”這一主要場景,著力描繪,對人物的神態、動作精心刻畫,表現了一個純真可愛的孩子對父親濃濃的思念,也表達了真情永恒的人生感悟。
習作展示二
感動在心中
□馮曙陽
不眠的夜晚,滿天的星辰,清風吹拂著童年的夢,永遠與你相伴的是天下父母心。
——題記
上初中后,我自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再也不需要媽媽的嘮叨、爸爸的叮囑。有時,我會漠視媽媽的關心,敵視爸爸的談話,常不耐煩地摔門而去——我是大人了,父母瑣碎的關心,在我看來,是那么多余。
直到有一天,在五歲小侄子的身上,我才真正明白了父母之愛是人間最真的情、最濃的愛。
那是深秋的一天,小姨因外出有事將5歲的兒子托爸媽照看。結果,一向平靜的家遭殃了。我痛心、無奈地看著小侄兒撕壞了我的作業本、推倒了家中的盆景、扯爛了墻上的條幅……在我憤怒與無語中,頑皮的小侄子足足折騰了一整天。好不容易挨到晚上,滿心指望他早點入睡,好讓我們一家人歇會兒,可毫無倦意的他,又開始了不依不饒的“抗議”——號啕大哭要“媽媽”。
我被聲嘶力竭的哭聲搞得頭昏腦漲,捏緊了拳頭,忍不住沖出房門,想要教訓一下那麻煩可惡的小東西。可在那令人抓狂的高八度分貝里,我清晰地聽到媽媽溫柔的安撫聲:“乖,聰聰,睡一覺就能見到媽媽了。”我退回了房里,聽見媽媽好不容易連哄帶騙地才把他放進了被窩。半夜,一聲“驚天地,泣鬼神”的哭聲倏然響起,驚得我一個機靈從床上坐起。我憤怒地沖進媽媽的房間,只見媽媽連外衣都沒披,懷里抱著小侄兒,又是哼歌又是講故事,忙個不停;爸爸也模樣可笑地加入到了哄唱的“戰局”之中。
我怔怔地看著這一切,心中突然涌起一種莫名的感動。我悵然若失地回到房里,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我仿佛看到兒時襁褓中的自己,在父母的呵護下,幸福地度過了一個個不眠的夜晚,而父母春去秋來、無怨無悔。我也想到自己最近因考試失誤,面對父母的談話時,冒失地頂撞。想及此,我心潮起伏,難以入眠……
在蹣跚學步、牙牙學語時,我們喊出世上最美妙的聲音“媽媽”“爸爸”;當我們懵懂未解人世溫情時,稚氣未脫的我們還不能明白母親的牽掛、父親的辛勞;當青春的陽光照亮了我們年輕的臉龐,而個性張揚的我們常常會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泡在蜜水里的我們,常忽視了父母的無言奉獻,把這濃濃的愛,誤認為是父母理所當然的付出,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烏鴉尚有反哺之義,羊羔尚有跪乳之情”,在這漫漫人生路上,我們有多少次被父母的愛感動?這濃得化不開的,不正是人間最真的情嗎?
【同窗評說】
讀罷本文,我們似乎在文中找到了當年頑皮的自己,回想起父母給予我們的無私的愛,覺得溫暖、感動在心頭。我認為文中心理活動寫得很好,細致地寫出了“我”忍受—無奈—憤怒—感動的心理變化過程,真實地展現了“我”對親情的感悟。
【教師點評】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總是難以理解父母之愛。習作從一次家庭瑣事入手,在親睹父母關愛小侄兒的畫面中,作者看到了父母的付出與辛勞,翻然醒悟,讀懂了父母之愛。作者著重通過自己的內心感受,細細地刻畫了理解父母的心理變化過程,用自己難以忍受小侄兒的玩鬧來對比父母對小侄兒的關愛備至,側面襯托出父母對自己的細心呵護,從而產生理解父母、感恩親情的生活感悟。本文選材切入點小,于平凡的小事中表現了濃厚的親情;運用倒敘的敘述方法,抽繭剝筍般地表現文章主旨;描寫生動逼真,很有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