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倒裝句
倒裝句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之一,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結構后置等幾種情況。
1.主謂倒裝。在文言文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一句,“甚矣”謂語放到了主語“汝”的前面,應為:汝之不惠甚矣。意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賓語一般都在謂語后面,如果將它提到謂語前面,就叫賓語前置。如《詠雪》“白雪紛紛何所似”一句,“何”這個賓語就放到了謂語“似”的前面,應為:白雪紛紛所似何?“似何”就是像什么。
3.介賓結構后置。現代漢語的賓語通常放在介詞后面,但在文言文中,賓語有時還會放在介詞前面。如《桃花源記》“問所從來”一句,就是將賓語“所(地方)”放在了介詞“從”前面,應為:問從所來。意為:(桃花源中的人)問(漁人)從什么地方來的。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就是省略了句子的某些結構成分。它是文言文中最為常見的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1.省主語。如《童趣》“蹲其身,使與臺齊”一句,“使”的后面就省略了主語“之”,指自己的身體。意為: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自己的身體)與臺子平齊。
2.省介詞。如《山市》“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一句,“飲”的后面就省略了介詞“于”。“飲(于)樓上”就是“(在)樓上飲酒”。
3.省賓語。如《傷仲永》“父異焉,借旁近與之”一句,“旁近”的后面就省略了賓語“書具”。意為:(他的)父親對此感到非常奇怪,就借來鄰居家(的書和筆墨紙硯)給他。
4.省量詞。如《口技》“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撫尺而已”一句,三處都省略了量詞,應為:“撤屏視之,一(張)桌、一(把)椅、一(根)撫尺而已”。意為:撤掉幕布一看,(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根尺子罷了。
三、判斷句
現代漢語的判斷句大多用判斷動詞“是”表示。但在文言文則常用名詞或名詞短語等表示判斷。主要形式有:
1.主語后面用“者”表停頓,謂語后面用“也”表判斷(“也”相當于“是”)。其形式為:“……者,……也。”如《陳涉世家》中:“陳勝者,陽城人也。”意為:陳勝,是陽城人。
2.主語后面不用“者”,只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也”相當于“是”)。其形式為:“……,……也。”“……也。”如《醉翁亭記》中:“環滁皆山也。”意為:環繞著滁州的都是山。
3.用“乃、為、即、則、蓋”來表判斷。如《童趣》中“蓋一癩蝦蟆”,“蓋”,原來是。意為:原來是一只癩蝦蟆。
四、被動句
現代漢語的被動句用“被”表示。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后句中含“被”字的就是被動句。主要形式有:
1.常用“……為……所……”表被動。如:“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意為:(蝦蟆)舌頭一吐出來,兩(只)小蟲就被(它)吞了下去。
2.有時用“為”“于”等表被動。如《陳涉世家》中:“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多為用者”就是大多被他利用。意為:吳廣平時關心愛護他人,士兵們大都愿意為他效勞。
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文言文句子還會兼有幾種句式。
【專項練習】
指出下列句子屬于何種文言句式。(要求:若是倒裝句,調整句序,并說明它屬于哪一種情況;若是省略句,補充省略的成分;若是判斷句,指出判斷的形式;若是被動句,指出用什么表示被動的)
1.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2.又七年,還自揚州。(《傷仲永》)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醉翁亭記》)
4.山巒為晴雪所洗。(《滿井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