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五光十色:花草蟲魚,亭臺軒榭,日月山水,風雪雷電,常觸動人心。寫好文中景,可為文增色;寫景有法則,重在常練習。
一、分解描寫法
寫景狀物,一般要對所寫之景做逼真細致的描寫,有時甚至要做“鏡頭特寫”,這就必須把一個整體的東西分解為若干部分,有層次地描繪。如:
早晨,晨練的人們從你眼前跑過,那是家鄉的健康之美;上學后,走進熱誠學校。你看,青磚灰瓦,是徐錫麟憂國憂民之處。綠樹紅墻,是許欽文割舍不斷的鄉土思戀,那是家鄉的人文之美;走在路上,行色匆匆的商旅,機器轟鳴的喧鬧,那是家鄉的活力之美;偶爾走過三五成群的學生,燦爛面容,歡聲笑語,那是家鄉的未來之美……
也可先總勾輪廓后再展開細致的描寫,給人以全面而具體的印象。如: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風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二、感覺描寫法
筆下之景,源于作者對身邊環境的感觸,即通過人的感官充分接受外界信息,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方面細致真切地描繪。寫景狀物時,視覺描寫是最主要的。如:
近觀:秋風吹來,楓葉緩緩飄落,像紅色的雪片一樣,漂亮極了。
遠看:楓葉只有在遇見秋天時才會臉紅,遠遠望去,像朝霞一樣,把山都染紅了。
仰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俯視:潭水清冽,魚翔淺底。
寫景時,如果視、聽、嗅、味、觸五覺并用,將會收到更加細膩、逼真的描寫效果。如:
沙沙,沙沙,起風了,微風徐來,像一面透明的紗布,輕拂在我的臉上,舒服極了。迎著風深深呼吸,然后仔細辨別,風兒夾著泥土淡淡的芬芳、小草翠翠的氣息,使我的心一下子開朗起來。再聞聞,這味兒還有點兒甜呢。啊,風漸漸地大了,循著呼呼的響聲望去,遠山腳下,一層白色的海濤涌過來。
這里五覺并用,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風”描寫得有聲,有色,可感,細膩而有層次。
三、映襯描寫法
有時候,描寫的對象很單調,不易展開描寫,這時,可運用聯想、打比方等多方烘托,突出其特征,表現其神韻。如:
望著燃燒的蠟燭,望著他那跳動的火焰,你是否注意過它那晶瑩、潔凈、美玉一般的軀體?是否注意過它那橘黃色的火苗?你是否意識到這微弱、柔和的一柱光亮、一絲溫暖,是蠟燭盡最大的努力燃燒著自己換來的。它毫不吝惜地燃著……火苗越燃越旺,而蠟燭卻越燃越小,小到沒有。在它將要熄滅的一剎那,猛地跳動了一下,在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后,終于熄滅了。
也可運用對比,描摹多處景點,相互烘托,使其形態鮮明,凸顯各自的特色。如:
這邊是陽光,那邊是云霧,幾只木船從下游上來,帆篷給陽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蒼鷹在高峽上盤旋,江濤追隨著山巒游蕩,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織成一片。
這里讓“陽光”“帆篷”“蒼鷹”“江濤”“山影”“云影”“日光”“水光”等,互相輝映,相映成趣,色彩明麗。
四、組合描寫法
描寫景物,有時需要特寫,也有時需要背景式的“廣寫”,把眾多的場景藝術地組合起來,展現出一幅生動廣闊的畫面。常見的組合方式有移步換景、遠近上下點面等空間組合式。如:
從縣城南端到賈島墓大約有一公里,公路通到山下,山不高,再沿小路上去,一會兒就可看到有瓦檐在竹葉的縫隙間閃現。再走幾十米,一座長方形亭子便立在眼前,退盡顏料的亭柱和屋檐給人以樸實的感覺。據史料記載,這亭應是“瘦詩亭”,但現在找不到這三個字了。走進亭子,便有一石碑赫然出現在眼前,碑身有兩三米高,上刻“唐普州司倉參軍賈浪仙神位”十二個字,碑左右各有一稍矮的石碑,刻有詩文,大多是后人祭奠賈公的。亭的正上左面有一石臥碑,上刻“吏隱詩仙”……
此段作者按足跡的移動、空間位置的轉換及視覺上遠近左右的變化,依次有選擇地、重點突出地描繪所見景物。移步換景,畫面清晰。
描寫景物,有時也按“春夏秋冬”“晨午昏夜”等時間順序來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