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與法國的凡爾賽宮、英國的白金漢宮、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美國的白宮齊名,為世界五大宮殿。故宮又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奪取帝位后,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建造紫禁城;建成后的幾百年間,又不斷進行改建、擴建。1961年,國務(wù)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對故宮進行了大規(guī)模整修。1987年,故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共有文物一百多萬件,占全國文物總數(shù)的1/6。金甌永固杯、雕漆云紋盤、《清明上河圖》等國寶級文物都珍藏于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
1948年底,人民解放戰(zhàn)爭勝利在即,國民黨政府挑選故宮博物院貴重文物用軍艦轉(zhuǎn)運臺灣,文物分三批運走2972箱。臺北故宮藏品還包括沈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的一些文物,另外還有海內(nèi)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有約60萬件文物。
臺北故宮位于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始建于1962年,1965年落成。它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shè)計建造的宮殿式建筑,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墻,充滿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宮殿色彩。在臺北故宮收藏的珍品中,甲骨檔案2萬多片,瓷器2萬多件,銅器1萬多件,玉器5萬多件,書畫真跡近1萬件,善本古籍近2萬冊,明清檔案文獻近40萬件等。宮內(nèi)收藏的商代蟠龍紋盤、西周毛公鼎、蘇東坡的《寒食帖》、清代玉雕“翠玉白菜”等文物都是稀世珍寶。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位于遼寧省沈陽市舊城中心,有建筑90余所300余間,是中國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筑。沈陽故宮始建于1625年,建成于1637年。清政權(quán)移都北京后,其成為“陪都宮殿”。沈陽故宮以崇政殿為核心,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中軸線,分為東路、中路、西路三個部分。在建筑藝術(shù)上其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tǒng),集漢、滿、蒙族建筑藝術(shù)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館藏文物數(shù)萬件,文物珍品有努爾哈赤御用寶劍、皇太極御用鹿角椅、后金天命云板等。1961年,沈陽故宮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本版由郭艷紅、馮正雁、賀占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