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故鄉已有25個年頭,可故鄉的黃梅戲卻是“月亮走,我也走”,一直盤旋在我的心頭,牽動著思鄉的心緒。
我的故鄉在桐城縣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緊挨著嚴鳳英的家鄉,算得上是黃梅戲的源頭,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滿著黃梅戲的節拍和韻律,3歲的小孩唱一段黃梅戲,是司空見慣的事;白發蒼蒼的老人,更是黃梅戲的高手,不僅能唱,還能做出相當難度的表演,并能講出“男花腔”“女平詞”以及如何走好臺步等戲曲理論。
記得在家鄉種田務農的日子里,村莊上空幾乎每時每刻都漂浮著黃梅戲的聲音。
白天勞作之時,由于那個時期“公社化”的體制,鄉親們通常是集中在一起干活,一邊干活一邊就自覺不自覺地哼起了黃梅戲。那七仙女的“看人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小段,似乎每個人都感到這是對自己的真實寫照,于是唱得深情、唱得悠揚、唱得夠味。在出工、收工的途中,青年們走在空曠的田野中,情不自禁地放聲高唱,你一段我一段,此起彼落;男高音女高音,遙相呼應……一切是那樣的無拘無束,將人們勞作的困乏一掃而去。
夏夜納涼之際,生產隊的許多人不約而同地帶著小凳子和小涼床,來到村外菱荷飄香的塘邊,不一會便自覺不自覺地唱起了黃梅戲,有獨唱,有合唱,還有對唱,納涼聽唱的人,便將手中的芭蕉扇在腿、背上拍打蚊蟲的同時,拍打出黃梅戲的節拍和鼓點,以作附和。父輩們對黃梅戲大師嚴鳳英非常熟悉,每每說起,總是津津有味,如身臨其境。
秋冬的夜晚,雖然人們很少聚集到塘邊,但黃梅戲的聲浪仍在村子的夜空中流淌。有笛聲、二胡聲、口琴聲、手風琴聲,不同的黃梅戲小段,在莊子的上空久久環繞,你辨不清她發自哪一家哪一戶哪一個方向,一時間形成了世界上僅有的鄉村自發的黃梅戲交響曲。
春節前夕,最是故鄉黃梅戲的高潮。生產大隊一定會挑選出二三十名戲技出眾的農人,經過十幾天的排練,一臺演唱數小時的大小節目就非常完美了。新年伊始,則是各生產小隊輪流搭起張燈結彩的露天高臺,請大隊的“戲班子”來表演節目。雖然隆冬的夜晚,寒風使勁地吹,甚至天上飄下零星的雪花,也吹不走那黑壓壓的不知從哪里趕來看戲的人群。
往事悠悠,如今我無論身在何處,只要哼起黃梅戲,就不再有“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于是頓然充滿自信和力量。
黃梅戲,故鄉的情感在流淌!
(選自《散文百家》2009年第2期,有刪改)
賞讀
作者滿含深情地回憶了有關“故鄉的黃梅戲”的勞動放“歌”、塘邊獻唱、村莊合奏、春節匯演四個情景,表現了人們對黃梅戲演出的熱愛之情。
思考練習
1.文章第四、第五兩段都用到了“自覺不自覺地”這個短語,試分析這個短語寫出了人們對黃梅戲怎樣的情感。
2.文章第七段中畫線句子有什么表達效果?
3.你如何理解文章第八段中“只要哼起黃梅戲,就不再有‘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這句話?
【于仁耿/供稿】
參考答案
《故鄉的黃梅戲》
1.表明黃梅戲已經浸到人們的骨子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常常就“自覺不自覺”地唱起來,表現了人們對黃梅戲的熱愛之情。
2.這句話屬于側面描寫,側面表現了人們對黃梅戲演出的熱愛之情。
3.因為黃梅戲已經成為故鄉的代名詞,只要一哼起黃梅戲,就如同回到了故鄉,使自己不再感到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