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修辭,同學們一定會想起比喻、擬人、排比等,其實,漢語中的修辭不下幾十種,剛才提到的只是其中常用的幾種。這些修辭極大地豐富著我們的語言,充實著我們的文章。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種非常有趣的修辭——回文。
先來讀讀下面兩個句子,看有什么特點:
僧游云隱寺,
寺佛大過人。
你可能會說,這就是一般的古詩詞,沒什么特別的呀?可你再倒往前讀一遍,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原來,這句詩順、倒都能讀,倒讀就是:“人過大佛寺,寺隱云游僧。”奇妙不奇妙?順讀意思是:一位僧人去游賞云隱寺,看到寺里面的佛像比人要大。倒讀意思是:一個人從大佛寺路過,隱約看見寺里面有一個云游四海的出家僧人。一順一倒,一僧一俗,一內一外,一樣的文字卻讀出不同的意思,這里運用的就是“回文”修辭。
回文,也寫作“回紋”“回環”,指把相同的詞匯和句子,在下文中調換位置或顛倒過來,產生首尾回環的情趣。回環運用得當,可以表現兩種事物或現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關系。即單詞(文字)在句子中的相對位置不變,只是改變順序,以收到兩句在結構上類似、語義上相反的效果。
回文詩詞有多種形式,如“通體回文”“就句回文”“雙句回文”“本篇回文”“環復回文”等。
“通體回文”指一首詩從末尾一字倒讀至開頭一字,另成一首詩。
“就句回文”指一句內完成一個回復過程,每句的前半句與后半句互為回文。
“雙句回文”就是下一句為上一句的回讀。
“本篇回文”就是一首詩詞本身完成一個回復,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復。
“環復回文”指先連讀至尾,再從尾字開始環讀至開頭。
回文的形式在晉代以后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種文體中被采用。用這種修辭寫成的詩叫回文詩。回文詩形式變化無窮,非常活潑。難怪古人說:“詩體不一,而回文優異。”
下面幾首用回文修辭寫成的回文詩,供同學們欣賞、品味。
晚秋即景(作者及朝代不詳)
順讀:
煙霞映水碧迢迢,暮色秋聲一雁遙。
前嶺落暉殘照晚,邊城古樹冷蕭蕭。
倒讀:
蕭蕭冷樹古城邊,晚照殘暉落嶺前。
遙雁一聲秋色暮,迢迢碧水映霞煙。
這首回文詩,順讀如行云流水,倒讀似流水行云,實在不可多得,且詩中意境深遠,耐人尋味:秋風瑟瑟,暮靄沉沉,煙霞籠罩的碧波之上,一只孤雁雁翅上映著落日的余暉,向著遙遠的天邊飛去。邊城的古樹映著夕陽的殘照,越發顯得蕭瑟凄涼。山嶺的那邊,不時傳來孤雁的哀鳴……真是一幅絕妙的悲秋圖啊!
再如:
夫妻相憶
順讀: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合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詩歌順讀表現了丈夫背井離鄉,很久沒有和家人通信,于是他望眼欲穿,長夜不眠,抒發了丈夫對久別妻兒的深切思念,不愧是一首情真意切的“夫憶妻”佳作。
但是,如果倒過來讀,內容也隨著反過來,變成一首“妻憶夫”的好詩。
兒憶父兮妻憶夫,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久別離人阻路途。
詩韻合成難下筆,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來往,水隔山遙望眼枯。
詩歌倒讀表現了妻子攜幼小的孩子,在家中苦等丈夫回來,卻總也沒有他的消息,思念之至,賦詩一首,想寫下來,但淚眼蒙眬,難以下筆。情真真,意切切,不愧為回文詩中的佳作。
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以上只是舉了一些小小的例子,希望能激發起同學們學好語文的熱情,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為傳承中華文化盡一份力。
【程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