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說:“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此句中的“門人”和“弟子”,現在一般來講都解釋為學生。其實,“門人”和“弟子”在古代是有區別的。
歐陽修《集古錄》云:“漢世公卿,多自教授,聚徒常數百人。其親授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可見“門生”是學生的學生。這在《論語》中可以得到佐證:“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公西華是孔子的學生,故自稱“弟子”。至于非孔子親自授業的學生則稱“門人”。《論語》:“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注云:“門人,曾子弟子。”因為《論語》以孔子為中心,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所以稱曾子的學生為“門人”。而在漢代以前,“門生”就是指門人。
但自東漢以后,“門生”的概念漸變。顧炎武《日知錄》云:“漢人以受學者為弟子,其依附名勢者為門生。”這里,“門生”就指豪門世族的仆從,全無師生關系可言。這些所謂“門生”,大多是富豪子弟。自唐代以后,實行開科取士,“門生”則成為考生對于主考官的謙稱,和漢代以前的“門生”或“門人”在概念上也不相同。
清代文學家朱彝尊曾參加秋試閱卷,相識一位姓胡的解元,這位胡解元對朱彝尊自稱“門生”,朱彝尊沒有理睬他,引起胡解元的疑慮。于是朱彝尊告訴他:“受業者為弟子,受業于弟子者為門人。”借以說明他不理睬的原因。這說明清初文人還是把“門人”和“弟子”分得很清的。作為明初文學家的宋濂,他當然知道“門人”與“弟子”的區別。他在《送東陽馬生序》中稱的“門人弟子”,應包括這位先達的學生和學生的學生。正如曾子、子路是孔子的學生,而他們的學生雖有時亦聽孔子講學,但只能稱為“門人”。
【吳春發/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