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能說是我們高中三年的唯一目標,但對于大部分同學而言,它是我們渴望攻下并占領的一個高點。而在這個漫長而短暫的過程中,你可能經常會想·接下來的時間要一天天、一節節課地過,我能行嗎?我能走到那一天嗎?其實,高考就是一場馬拉松,中途放棄的結果只有一個:前功盡棄。高考,考的不僅是分數,還有定力和功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重溫”一下這些“你其實都懂的道理”吧!
[1]做今天的主人
一只新組裝好的小鐘放在了兩只舊鐘當中。兩只舊鐘“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其中一只舊鐘對小鐘說:“我老了,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以后,恐怕就吃不消了。”“天啊!三千二百萬次。”小鐘吃驚不已,“要我做這么大的事情?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只舊鐘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鐘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么簡單的事。”小鐘將信將疑,“如果真是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鐘很輕松地每秒擺一下,不知不覺一天過去了,小鐘心里有了底。就這樣一天又一天,它擺了三千二百萬次。十年過去了,小鐘還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
眼睛向前看,沒有問題i心思往前想,也很正常;但如果整日為學習任務和前途難料而憂愁煩惱,把未來的擔子一股腦兒提前壓在現在的肩上,陷入虛擬的自我折磨中,就不夠明智了。
一個身材偏胖的同學來找我,說自己為身體肥胖而發愁,不知道該做些什么,也找不到瘦身的辦法,心情愈發不好,吃得也更多,身體也更“富態”了。瘦身,不能靠一日之功,也不可以采取“思維灼燒法”,那樣即使達到了目的,自己也會很受傷,況且這不過是兩敗俱傷的做法,成功的幾率可以說是零的無窮盡。
最可取的就是,從武器架上,拿起第一種武器,安排好今天要做的事情,按部就班地做好它,那今天就屬于你了。如果堅持每天都這么做,那未來也就屬于你了。你、我、他,每個人都只能活在今天,做今天的主人。
像鬧鐘那樣,在每一次擺動的平淡中讓你的踏實感不斷增強。
[2]用成功調動潛能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向著10公里以外的三個村子進發。
第一組的人既不知道村莊的名字,又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是跟著向導走。剛走出兩三公里,就開始有人叫苦不迭;走到一半的時候,他們抱怨為什么要走這么遠,甚至有人坐在路邊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們的情緒也越低落。
第二組的人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程有多遠,但路邊沒有里程碑,只能憑經驗來估計行走的時間和路程。走到一半的時候,比較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大家又繼續向前走:當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時候,大家的情緒開始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有很長;當有人說“快到了!”的時候,大家又振作起來,加快了行進的步伐。
第三組的人不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塊里程碑。人們邊走邊看里程碑。每縮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陣的快樂。行進中他們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勞,情緒一直很高漲,所以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確實,要達到目標,就要像上樓梯一樣,一步一個臺階,把大目標分解成多個易于達到的小目標,腳踏實地地向前邁進。每前進一步,達到一個小目標,就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種“喜悅”將充分調動自己的潛能去達到下一個目標。
復習中,不少同學之所以不能一鼓作氣,始終保持積極的戰斗狀態,往往不是因為學習難度大,而是因為好久沒觸摸到成功的溫暖;他們并不是因挫敗而放棄,而是因為心里沒有明確且具體的目標而在倦怠和消耗中流于失敗。如果懂得分解自己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也許成功就在前方向我們招手。
為自己設置明確的階段性目標,將自己的行動與目標不斷地加以對照,進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進速度和與目標之間的距離,這樣才能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并快樂地達到目標。
[3]抱緊那塊大石頭
一位時間管理專家為一群學生講課。專家先拿出一個廣口瓶放在桌上,隨后取出一些拳頭大小的石塊放進瓶子里,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瓶子滿了嗎?”所有的學生回答道:“滿了。”他取出一桶礫石倒了進去,并敲擊玻璃壁使礫石填滿石塊中的縫隙。“現在瓶子滿了嗎?”“可能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很好!”他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地倒進去,沙子填滿了所有石塊的縫隙。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沒滿!”學生大聲說。專家拿出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面與瓶口齊平。他望著學生,“這個例子說明了什么?”一個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時間多么緊湊,如果真的再加把勁。你還可以干更多的事!”
“你說得沒錯,”專家說,“但夸天我們要聊的是,如果你先放礫石、沙子和水這些東西。那么最后就很有可能沒辦法把大石塊放進去了。”
一個故事總會有很多寓意,老故事也會有新意。不過我們最關注的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意義。
瓶子的空間要由石塊、礫石、沙子和水來共享,我們每個人的時間也要分配給學習、活動、休閑、交往等很多事情。為了讓我們的時間利用率更高,一定要將時間進行分配。只不過,也一定要有先后、主次之分。也一定要明白,重要的事情之所以占先,是因為重要的事情為次要的事情拓展了空間和時間。也就是說,先做了重要的事情,無形中時間會被拉長、空間會被拓寬,而一旦先做了次要的事情,時間會被縮短,留給重要事情的時間和空間就少得可憐了。
可是,總有一些人因為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這聽起來好像很可笑,但實際上確實發生了。學習累了、煩了、倦了,想放松一下,這無可厚非。流連忘返于虛擬網絡游戲,和朋友侃大山“侃”得忘乎所以——“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放松的結果是,當重新投入學習時,卻怎么也找不回狀態。這是把學習這個“大石塊”弄丟了。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勞逸結合很重要,但要明白“勞”就是那個“大石塊”,而“逸”只是那些礫石和沙子。
[4]沖出“0”的牢籠
首先說說遇到過的一件事兒。趁周末我報了一個日語班。一天。日語班里來了一位老人。“您是給孩子報名的嗎?”登記員問他。老人回答說:“不,我自己。”登記員有些驚訝。老人解釋說:“兒子在日本找了個媳婦,他們每次回來,說話嘰里咕嚕,我聽著著急。我想同他們交流。”“您今年高壽?”“六十八。”“您想聽懂他們的話,最少要學兩年。可您兩年后都七十了啊!”老人笑吟吟地反問:“姑娘,你以為我不學,兩年后就六十六了嗎?”
日頭過晌,船到河心,幾經努力幾度消沉的同學,此時的感受莫過于此吧。與其感慨時不我待,與其后悔浪費掉的舊日時光不可追,與其在彷徨和無奈中挨日子,消磨這剩下的幾個月時間,不如給自己唱個高調;咱不圖成績,圖個樂呵。大家同樣是學生,自己也要自豪地站好最后這一班崗,不能讓別人小瞧了自己。一旦心情好了,多學一點,就什么都有了。說不定傳說中最黑的那匹馬就是你。
千里馬是怎么造就的我不是很清楚,不過在我們身邊,不乏真正的黑馬。他們總是在黑得壓根不可能看到黎明的時候,憑借著果斷邁出第一步往前沖,最終迎來了清晨最燦爛的那一縷曙光。因為他們心里非常明白,不論走著還是躺著,到明年人人都要增加一歲。要想有收獲,就要中出“0”的牢籠,斬獲那個“1”;否則,沒有開始,就永遠沒有成功的可能!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