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羅馬尼亞裔的德國女詩人赫塔#8226;米勒。米勒生于羅馬尼亞。1987年移居西德,現居柏林。1982年,她出版處女作、短篇小說集《低地》,之前曾多次獲得德國的文學獎項。2009年米勒的獲獎,也是繼波蘭女詩人維斯瓦娃#8226;席姆博爾斯卡之后,又一位女性以詩歌獲得此殊榮。
赫塔的詩歌靈感來自于生存的殘酷現實。她以令人驚訝的思想和力量,不做任何掩飾和遮擋,直接表達對現實凌厲的看法。她截取現實圖像世界的殘片,同時也瓦解現實的秩序;構造了一幅幅超現實的圖景,來譏諷現實的道貌岸然。在表現威權的強大、個體的虛弱題材上,赫塔與現代文學的鼻祖卡夫卡在一個序列中。她詩歌中陌生化了的動物、人、器官、機器和自然物的交織滲透,出自一種文學想象上的與權力壓制角逐的游擊戰。女詩人用自己強悍的聲音,獲得了世界的關注。
獲獎之前赫塔的詩歌在中國大陸鮮有引進。或許是因為她的詩歌被視為是一種文化破壞力量。在日趨開放的環境中,赫塔的批判成為一種民間自發的閱讀渴望。2010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的赫塔作品集,使得中國讀者有了一親芳澤的機會。
赫塔詩歌的語言具有無可匹敵的質感、奇幻以及穿透力,表現為一種“殘酷美”。對于寫作的意義,赫塔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致辭,她說:“說不出來的東西還是可以寫下來。因為寫作是一種沉默的行動,一種由腦至手的勞作。”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對其語言能力給予充分的肯定,
“赫塔#8226;米勒以詩歌的精煉和散文的直白,描繪了無依無靠的人群的生活圖景。”
在小沙灘 這里 又一次
聚集了 那些 文雅 的成員 那位
主席 那位 有外遇者 和
他 所謂的 姨媽 那位 鼻子長 又
睡不好覺的 那位
膽小如兔的 出租車司機 那位
前無古人地 試穿皮大衣的 那位
戴白手套 吹笛子的 那位
好好休息過的 風濕病醫生 那位
動物園代表 還有 稍晚來的
兩個 士兵 他們每個 星期一
都休假……
赫塔詩歌的力度在思想的穿透力和高明的嘲諷技巧之中。在《我怕故我寫》組詩中,她寫道:
手執長劍口噴火焰的怪獸成群結隊
叫囂乎東西
隳突乎南北
把貧寒的村子開辟為格斗場
把千瘡百孔的街道改做行刑地
它們呼風
來了冰雹
它們喚雨
來了饑荒
它們的披風像黑壓壓的旗幟
披風所指
母牛不孕
在震天的叫囂中屈膝的人是誰
在被窩里驚嚇而死的人是誰
在黑屋里囚禁而死的人是誰
在仇恨里瘋狂的人是誰
在殺人中高潮的人是誰
踩著尸體拾級而上的人是誰
我看到人把人視做豬狗
我記下人把人當做異物
我只是看到和記下
我喜歡在白日夢里飄
我愿意和冷漠的樓房對話
和無知的草地談心
和飛鳥談一次無影無蹤的戀愛
……
我討厭沒有肉味的肉
討厭假幣討厭贗品
討厭自吹的神靈
討厭精神的閹割
討厭刀槍對肉體的權威
討厭無奈的揮刀自宮
這里不是我的家
哪里有齊奧塞斯庫
哪里就是異鄉
是他
把槍口對準人群
是人群
把他槍斃
這就是滴血的神跡
家
就是我行走的路途
在沒有上帝和天使護衛的行程中
我就靠天邊外的一片彩云活著
我不能不把它畫下來
掛在床頭
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另~場變形記,不是小說而是以詩歌來呈現:不僅寫即將變形的受壓迫者,也描摹高高在上的施壓者。他們幻化為怪獸,成群結隊,耀武揚威,使得一切生物喪失本性與本能。我們也看到一個類似卡夫卡小說中孤獨的無名主人公,他失去了與怪物統治的世界交往的能力,他只能孤獨、膽怯與那些非人類的高樓、草地和飛鳥交談和戀愛,他如游子般的漂浮,守著一個虛幻家園符號。
選擇是一個重要的文學與哲學的命題。存在主義哲學對人面臨的選擇做了最為集中與深度的探究。后世的文學家讓在這個問題上也必須做出回答。面對威權社會,赫塔沒有像卡夫卡那樣被動地停留、屈服甚至自絕生命。她本人選擇了逃離祖國的暴政,去向了一個自由的國度,她擺出一種拒絕和戰斗的姿態。
拒絕喝臟水
拒絕冰冷的微笑
拒絕帶刀的熱情
拒絕幽暗的眼神
拒絕飄忽的語言
拒絕陰險的花招
拒絕尸體上的鮮花
我不是高貴的鳳凰
不是遺世的超人
不是刀槍不入的神仙
我
只是
拒絕墮落到井底
我想抓住井沿看看藍天
……
如果我把屈辱當美酒
把告密當做第二職業
把殺父的賊子奉為神靈
把撒旦當做天使
那就是人類在整體墜落
我如果不能上升
也要下落得慢一些
《我怕故我寫》(組詩)
我們不是遺世的超人,不要自視為道德楷模,面對不正義的條律、反人道的強大勢力,也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奮起反抗的英雄,但是至少,我們要守住道德的底限,不成為告密者,不認賊作父,拒絕墮落到井底,力圖讓自己落得慢些。這或許可以避免、延緩那樣的人類場景的出現,“一個謊言拉著一車謊言/一個漏洞連綴一串漏洞/一個無恥抱著一摞無恥。”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