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里,從辛亥革命后不久,新農村建設這回事就有了。宣統三年九月十四日,趙秀才和錢洋鬼子,背著阿Q,將靜修庵里“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打碎,以為末莊成了新農村了,但結果沒有什么實質變化。后來又有梁漱溟搞鄉村建設運動,也想建設新農村,結果農村依舊。
土改、人民公社、改革開放,使中國農村社會發展了巨大變化。一直到最近,農民離開平房住進樓房,外觀上都不一樣的。
但是有一點,農村的生產方式,與同時代最先進的生產方式相比,一百年來,差距仍然是代差級的。
沙集模式是一個非常超前的現代化信號。電子商務的加入,改變了沙集社會的經濟基礎結構,信息技術、信息經濟引起的信息化的生產方式,陰錯陽差,成為沙集社會結構中的引領因素(如果不說主導因素的話)。
這相當于硅谷和班加羅爾,直接從農業社會,跨越式進入了信息社會。
將來人類學一定會對沙集這種在世界上也獨一無二的社會跨越現象,加以詳細的理論分析,看出未來100年內的中國人由于離得太近而看不出的那些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