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農村信息化建設最根本的目標?如果站在農民朋友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似乎不言而喻。“勤勞致富”是中國億萬農民的心聲,如果信息化建設能夠加快致富的速度,很顯然,一定會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躉。而能準確契合農民致富心聲的信息化之路無疑就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也開始生根發芽。互聯網正在改變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意識到互聯網帶來的發展機遇。
商務部信息化司司長李晉奇近日指出,要大力培育農村電子商務系統。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其根本目的或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要利用互聯網打破時空界限、縮短流通環節、溝通供需雙方等特點,幫助農民去克服原有的信息弱勢,直接對接大市場。通過在多年以來的“公司+農戶”的結構中間加進“網絡”的元素,讓農民在訂單和定價上擁有必要的話語權。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農民一旦同電子商務平臺結合起來,不只是利益得到保障,更重要是權利得到保障。通過網絡作用,使分散的農民在行業自律中,形成商業生態合作關系,為社會穩定提供堅實的利益協調基礎,從而給中國農村帶來跨越式發展的機遇,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帶來農民工進城、大建城市以外的新選擇,穩定農村社會,真正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扮演好服務的角色來積極推動本地電子商務的發展,這是各級政府履行職能的客觀要求,也是功在千秋的明智之舉。
困境與突圍
但是,當前在農村廣泛開展電子商務,我們還面臨著諸多困境,具體來說,主要是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農村的硬件設施還不夠完善,交通和物流配送不發達健全。在很多農村,產品還存在運輸難的問題,而種子怕擠壓、農藥類有毒害、新鮮農產品又易腐爛變質等等,再加上農村的配送點比較分散,直接影響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另外,農村鄉鎮企業信息化程度還很低,農村寬帶鋪展和電腦普及還很不足。
其次,大部分農民對互聯網知識和電子商務還不夠了解,對于網上交易和支付還不放心。網上支付是發展電子商務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信用制度不健全,使得農民即便熱衷網上交易,也不一定能順利進行。這也影響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再者,農村電商的發展必然帶來對城市傳統商業造成沖擊。由于減少了城市商業中間環節的暴利,勢必造成原有商業渠道的洗牌——這也給農村開展電子商務帶來了阻力。
面對如此多的制約因素,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首先肯定離不開地方政府在相關領域的政策支持。
政府最基礎的工作,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對基礎設施和硬件設施的建設繼續加大投入,并從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建設的角度出發,在制度和規劃上來全面推動物流體系的發展,改善農村用戶的網絡環境,加強當地互聯網文化宣傳教育及引導,在農民群眾中傳遞互聯網價值。
另外,最近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市場中,簡單易復制的農民網商模式將在推廣之后面臨同質化競爭,使得利潤漸薄,逐漸喪失吸引力,近幾年高速發展的農村網商聚集區就正在陸續進入瓶頸期。在江蘇沙集,迅速擴張的家具網店讓村民們的利潤普遍從超過70%降到了10%左右,少數村民為了降低成本,開始悄悄把家具的木板削薄,影響到整個地區的網銷信譽。
因而在推廣本地電子商務時,各地政府切忌盲目借鑒成功的農村電商模式。比如,沙集鎮的成功,有各種偶然和客觀的因素,其當初的環境和機遇現在已經不可能再簡單復制了。
因而,政府在采用數字新農村解決方案,提供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和企業信息化服務的同時,要在政策上因地制宜引導本地農業和產業化發展方向,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走差異化,專業化、規范化、產業集群升級路線,打造適合本地發展的電商生態系統。
成功之鑒
在全國各地,已有部分地方政府在推進信息化建設、探索農村電子商務中找了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湖北省襄樊市選擇了“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正是在襄樊市的這種選擇之下,湖北神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落實在推進襄樊農村信息化工作戰略上達成的共識,展開了名為“神農計劃”的一系列行動。
“神農計劃”就是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依靠政府的指導、支持,以商業的操作手段,企業的運營模式,整合存量的農業信息資源平臺與網絡,搭建以“神農信息網”為核心的信息平臺,有效整合農務、商務、村務、政務信息,為農戶提供定時、定制、系統、持續的農業信息服務。
“神農信息網”是一個綜合農業科技信息平臺。農民通過神農信息網可以了解到農業市場的有關信息,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然后向專家提出咨詢。襄樊神農還嘗試著將農民的購買需求集合起來,直接向生產和供應方要價;同時將一個區域內農戶組織起來,使當地生產的農產品組成一個相當的量,從而成為跟采購商談價的砝碼,讓農產品賣出個好價。
隨州種植大戶李某說到,通過神農網了解農產品價格,可以足不出戶,將產品賣到全國各地,不用再為產品銷路發愁。
而福建武夷山也在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中嘗到甜頭。2009年,武夷山市政府在中國電信的全力協助下,在115個行政村率先實現閩北“村村通寬帶”。隨后,在農村開展為期一年的“百村萬民”上網培訓,累計受培訓村民達2萬余人。2010年,又啟動了“百村千家開網店”——武夷山SYB網絡創業培訓項目,免費為1000多名農民提供網絡創業培訓。經過培訓,全市迅速開張了800多家網店,年銷售額超過千萬。
武夷山青獅巖茶廠在網店開張前的客戶主要是本地銷售代理商和游客,其中一部分利潤還要讓給銷售代理商。村村通寬帶后,青獅巖茶廠開通了自己的網站和淘寶網店,坐在家里敲敲鍵盤就帶來了銷售量的翻倍增長。
在農村信息化帶動下,從網絡中受益的武夷山農民企業家也非常多,以往銷售筍干、香菇、根雕、稻花魚等特產僅限于前來旅游的這個特殊群體,現在有了網絡,他們把農副產品都搬上了網店。據不完全統計,農民開網店的銷售利潤提高將近20%。網店的開張,也帶動了武夷山物流、速遞業的發展,僅茶葉、旅游品就為當地速遞業帶來百萬元以上的業務收入。
此外,安徽合肥市通過政府搭建平臺帶動、企業自創平臺拉動、借助第三方平臺推動等“三種模式”,深入推進農產品網絡營銷和電子商務,也走出一條自己的特色之路。
角色定位
在目前國內農村電子商務的開展中,有兩種最主要的進行模式,一種是自上而下,一種是自下而上式。自上而下的是由政府主導、國家投入、通過官方機構或者帶有官方背景的機構運營的平臺來做電子商務;自下而上是由市場牽引、社會或用戶自己投入、農民自發地利用市場化的平臺開展電子商務。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認為:從長遠來看,自下而上式的農村電子商務,是更有發展潛力的。兩套電子商務的動力系統不一樣,前者是靠政府為主導的外在力量推動農民做電子商務,就是“要農民信息化”;后者則是靠農民自身的動力開展電子商務,它是“農民要信息化”。農民自發利用市場化的電子商務平臺,不要國家投入一分錢,信息化應用的效果非常顯著。自下而上的農村電子商務真正切中了問題要害,并在農村經濟的基礎結構層帶來實質的變化:它在原來“公司+農戶”的基礎上,通過加入市場化的電子商務平臺這種重要的“網絡”要素,讓農戶在自己家中,就可以直接去對接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在市場化的電子商務平臺上,供需雙方無需經由第三方中介便可直接溝通,農民在網上與交易對方直接談訂單、談價格,這就克服了自上而下式經常存在的信息錯位問題——農民需要的信息無須先經過自上而下的系統或第三方中介,拐個彎才到農民那里,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對接市場時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不過,在當前多數農村的現實情況下,自上而下的模式也是有很大存在意義的,因為許多農村還并不具備形成自下而上模式的充分條件,前面也提到了目前國內還普遍存在著各種發展電子商務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政策引導在很長時間都將與當地的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息息相關。
而在兩種不同的模式中,政府的職能是又很大偏差的。擺正自己的位置,弄清在何時何處發揮作用以及如何發揮作用,對農村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在農村電子商務中應該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自上而下,就要求政府在政策上進行全面的引導,解決土地、資金、人才、網絡資費、能力建設等瓶頸問題,但也不能越俎代庖地替農民決策、代市場去干很多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凡市場自己可以解決的事情就應讓市場去解決,政府不越位;自下而上,政府要出面幫助協調或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輔助措施,比如稅收優惠,幫助建立網站和尋找市場等,不斷改善政府對農民網商的公共服務,致力于營造良好的農村電子商務環境。
另外,我們要看到,農村電子商務未來也不能僅僅主要局限在單方面的B2C和B2B(現在也較少)領域,局限在產品外銷層面,其實,農村也存在著巨大的購買需求。由于農村特殊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沒有超市、商場等成規模的規范的購物場所,農民購買物品相比城市顯得非常不方便,而電子商務恰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農村相對較低的經濟收入水平使得人們對商品的價格更為敏感——而電子商務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能產品比較,而且一般價格低廉,可以很好地滿足農村市場的需求。
所以,政府還要長遠的看清未來農村電子商務的市場機遇和潛力,對于電子商務的模式、電商服務的內容,都要有長遠的規劃和準備,進一步促進鄉鎮企業發展,打破農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緩解目前城鄉矛盾,這對于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