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默多克的不明智,受害的不光有太陽(The SUN),還有空間(Myspace)。這個月,Myspace以3500萬美元的低價,被賣給了數字媒體公司Specific Media。Myspace CEO麥克·瓊斯(Mike Jones)證實,Myspace被收購后“將進行一系列重組,包括大幅裁員”,其本人也將在未來兩個月后離職。至此,輝煌一時的Myspace曲終人散。
大約半年前,《北大商業評論》的曹惺璧,曾專門問過我關于Myspace的問題。現在翻出來看,可以當作對Myspace的蓋棺論定。
曹惺璧找我主要是因我給《Facebook效應》做序而問Facebook方面的事,隨便提到:“也說說Myspace。當Facebook在2004年2月成立時,萬眾矚目的Myspace在美國已擁有超過100萬名用戶,很快在社交網絡領域占據統治地位。而今,Facebook用戶數已經超過5億,代替Google成為美國訪問量最大的網站,Myspace的訪客數量則不斷下降,2010年虧損逾一億美元。新聞集團總裁默多克也后悔當初的收購,業界預言Myspace將面臨再次被賣的風險。您非常了解兩家企業的發展史,請您給我們分析一下造成它們差異的主要原因。什么造成了兩大社交網站前后迥然不同的境遇?”
我當時回答說:Myspace與Facebook有三個根本不同:
第一,Facebook的理念是分享,發展的是熟人之間的關系,做的是禮品經濟;Myspace的理念則是發現,發展的是生人之間的關系,做的社會化。Myspace把SNS誤解為社會化,是主要死因。SNS的本質是社會資本,即關系加信任,相比較而言,二者都有關系,但Myspace缺信任,因此天然有殘缺。只能做成社會化媒體,這已在2005年后過時了。
第二,Facebook做的是平臺,Myspace做的是應用。標志是Facebook有API,而Myspace沒有,這是它第二位的死因。
第三,Facebook是創業者一直做下來的,Myspace的創業者被新聞集團清洗了多遍,思路已經不連貫了。而新聞集團對互聯網沒感覺,是做傳統媒體的,害了Myspace。
曹惺璧接著又問:“中國的社交網站應該從Facebook和Myspace身上汲取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
我當時回答說:
中國的社交網站從Facebook和Myspace身上汲取的經驗和教訓,在我看來,第一,要學習Facebook做社會網絡化(SNS),而不要只做網絡社會化(像Myspace那樣)。而社會網絡、社會網絡化服務(SNS)和網絡社會化服務,是三個不同的東西,現在國內做的是串種的大雜繪。要象Facebook那樣,聚焦到社會資本上做文章。另外,Facebook很復雜,遠非一個SNS可概括,需要深入研究。特別要研究的是“人-人”計算理念(與谷歌“人-機”相反)和數據挖掘這些沉在SNS冰山下的海里的東西。
我這次才注意到,半年前我提Myspace時,說了句它的“死因”。其實他那時還沒有死。不過我潛意識里,覺得Myspace已經死了,或該死了。所以這話,現在說更加合適。當然,現在也不能說Myspace從法律的意義上已經死了,它只不過是被賣了而已。但是在我看來,其實瓊斯上臺前,Myspace就已死亡多時,主要是靈魂死了。Myspace出生就投錯胎(選錯了商業模式),但還算是有自己的基因;自默多克接手后,Myspace創始人Tom Anderson和Chris DeWolfe一走,是一個轉折點,Myspace從企業基因的角度講,就已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