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國電信業開始向應用數字程控機的轉型。92年,剛有些積蓄的華為便果斷地把資金投入到了數字交換機的研發上,18年后,華為2010年的銷售額在此領域已達到280億美元,離世界第一的交椅只有一步之遙。
而今天,尤其是IT界,面臨著互聯網的第三次革命——云計算如火如荼的進行,一批新貴走向發揚光大,很多巨星也會就此隕落,或者轉型難行,被邊緣化。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華為就已經拉開了順應、轉型的序幕。2010年11月,任正非提出,華為“在云平臺上要在不太長的時間里趕上、超越思科,在云業務上要追趕谷歌”。同時,任正非、孫亞芳等高管進行了主要內容是“改善與媒體的關系”的座談,這很不像以往的華為。價值觀、世界觀層面之外,戰略決定行為。由往日的低調、一定意義上的封閉到開放,本也是形勢所迫。首先,在云計算的發展上,華為有三大戰略,第一就是開放與共贏,以及促進業務和應用的云化和大平臺戰略。而為了開放和共贏,要成為大平臺,就不能沒有自身的綻放。令觀眾欣喜的是,作為世人矚目、尤令國人驕傲的企業教父和榜樣,華為看到了云計算時代的必然來臨,并決心堅決應對。
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去年5月,華為欲收購美國3Leaf的部分資產,卻遭到美國政府的阻止。不久,大家就看到了一封來自華為副董事長胡厚的公開對種種誤解的解釋。并且表示華為希望美國政府進行調查。“實際上,我們一直希望:美國政府能夠就對華為所有質疑給予正式的調查。我們相信,如果能夠通過美國的公平與正義的調查流程,能證明我們是一家真正的商業公司。”這明示著,華為開始向開放邁的愿望。
華為的轉型,也隱含著其對市場的全新定位。身為系統設備商只要踏實肯干,贏得具有絕對優勢的運營商中的決策者的承認,就可以獲得市場。而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更為開放的時代,技術的先進是有力的依托,但要得到市場的肯定,還需要面對億消費者的承認。此時已發展云計算技術為基礎的形象開放,是環境的要求,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目前華為的云計算秉承其自身的務實務勞的農民的精神,已經開始實際的應用,相信華為在云計算戰略下的行動、行為也將是獨特的。如:華為在上海研究所,近萬名工程師已經實現了虛擬辦公,上海聯通的86個營業廳也已經遷到云平臺,閘北區通過華為建立了“健康云”,使華為云滲入了百姓的生活。華為還會推出“智匯云應用商店”,華為的云計算涉及方方面面,已顯露出對于對新時代格局的野心。同時,華為通過自身的努力,也獲得了國際同行的承認,這表現在其獲選加入國際標準組織DMTF,成為第14個董事會成員,以此共同致力于推動云計算和虛擬化。
很多人認為,與在名聲上同樣顯著、創始的諸多軌跡類似的企業相比,華為可謂偉大。以這次云計算浪潮(抑或話題)為例,兩三年前已在一些企業熱炒,但當觀眾在近期看到任正非的云計算講話時,才有眼前突然一亮之感。
須知英雄造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