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整改是指被審計單位根據審計機關依法審計所做出的處理決定或提出的建議,對其自身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進行糾正和改進的過程。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被審計單位執行審計機關作出的審計決定的行為,二是被審計單位根據審計報告提出的意見,采取措施改進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行為。
一、審計整改的意義
審計整改工作,是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維護審計機關依法審計威信的必要保證。通過審計整改可以督促被審單位吸取教訓,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提高管理,維護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嚴肅。通過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還可以起到警示違紀違規的震懾作用,達到預防腐敗的效果。
二、當前審計整改工作現狀
當前審計整改的現狀不容樂觀,相當一部分單位未按要求進行審計整改,進行了審計整改的,也整改不徹底。主要表現為避重就輕,對自身有利的或是加強內部管理的,就整改,而牽涉到單位資金或個人利益的就不整改。另外發展也不平衡,單位領導重視的,審計整改成效就比較好,反之,審計整改成效比較差。同時,在審計整改過程中,需要有關單位配合的,有關單位也不積極配合。
三、原因分析
整改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認識不到位。被審單位普遍對審計整改熱情不高,少數單位甚至還有抵觸情緒,認為審計是無事生非或故意找茬。同時在審計機關內部也存在“重審計,輕整改”的現象,對審計整改重視不夠。
2.無法整改。一些客觀方面的原因,使被審單位無法整改。一方面是資金已被使用,無法追回。如追回,大大超過了被審單位的承受能力,單位就無法運轉;另一方面,一些問題是由于上級政策規定造成的,下級無法整改。如上級不顧鄉鎮實際財力下達鄉鎮財政收入任務,鄉鎮根本無法完成,只好拿自有資金墊付。這個問題年年提,鄉鎮年年也整改不了。
3.執行有障礙。現在對審計整改還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對拒不整改的缺乏強制性的法律手段。
4.審計整改建議水平不高,可操作性不強。審計人員由于自身水平限制,提出的審計整改建議普遍性問題多,缺乏宏觀高度,抓不住要害,致使審計整改建議水平不高,可操作性不強。
5.審計人員分身乏術。基層審計機關由于人員少,審計人員既要審計,又要負責審計整改,難以兼顧,就有可能對審計整改敷衍了事。
四、審計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讓被審單位和社會各界了解審計整改,理解審計整改,支持審計整改。
2.增加審計透明度,逐步利用審計公告等形式來向社會反映審計整改的情況,讓社會輿論來監督審計整改的進程和審計整改效果。
3.落實審計整改責任制,一把手負總責,對拒不整改或不按要求整改的進行責任追究,情節嚴重的移送紀檢、司法部門。
4.完善制度,對審計整改范圍、程序、時間及相關責任作出規定。
5.建立審計整改聯席會議制度,由審計牽頭,政府辦、紀委、監察、組織、人事、財政等部門參與,形成審計整改的合力。
6.完善跟蹤檢查。搞好審計回訪。通過審計回訪,及時發現審計整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糾正。
(作者單位:黎川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