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1949年至今,中國經濟大致經歷了三種指導思想下的發展方式:其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趕超戰略,其實質是舉全國之力發展重工業;其二是改革開放背景下,秉承“又快又好”思想指導的經濟發展戰略,其實質是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方式;其三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逐漸形成的“又好又快”的經濟發展思想,其實質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增長和發展。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2010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9.54%,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這樣的發展結果我們需要轉變方式嗎?同時,由于過去的貧窮使我們不愿意看到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由于我們經濟雖然取得長足發展,但人均水平依然很低,我們仍然是一個中等偏低收入國家;由于改革開放使沿海地區受益更多,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由于我們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等,使人們從思想上并沒有真正認識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在30年前的經濟條件下制定的,中國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經濟基本面發生了巨大變化的今天,中國經濟在原有發展路徑上運行已經發生內外經濟失衡,使經濟運行面臨諸多矛盾和困難。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只有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從根源上化解。否則,中國經濟當前雖然有通貨膨脹壓力,其實還存在通貨緊縮的隱憂。本文將通過分析當前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揭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
二、當前中國通貨膨脹類型及成因
中國經濟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通貨緊縮中走出來后,進入到了快速增長階段,2003年至2007年GDP保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2008、2009兩年雖然受到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GDP增長仍然分別達到8.9%和8.7%。同時CPI指數也在悄然上升,2008年2月達到8.7%。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2009年CPI降至-0.70。2010年以來,我國CPI又逐漸提高,2011年第一季度CPI上漲5.0%,第二季度CPI同比上漲5.4%。
當前中國通貨膨脹是需求和供給雙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是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共同作用,具體表現為流動性通貨膨脹、輸入性通貨膨脹和成本推動性通貨膨脹。
我國的流動性通貨膨脹與現有經濟發展方式導致的流動性被動投放有直接關系。米德爾頓·弗里德曼的一個著名論斷——“無論何時何地,通貨膨脹無一例外都是貨幣現象”。其根源在于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而中國的流動性通貨膨脹正是配合了這一結論。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2009年人民幣信貸投放9.59萬億,2010年投放7.95萬億,中國M2總量居世界第一,但是GDP總量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通過下表中GDP與M1、M2數據對比,中國經濟中相對應1元錢的價值創造,經濟運行中的流動性有11.5塊錢(M1)或7.73塊錢(M2)。這必然反映出通貨膨脹。
其實,一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方式下,經濟運行長期積累的結果之一是導致貨幣的供應量擴大,造成流動性過剩。一般來看,貨幣當局投放基礎貨幣有三個渠道:一是直接發行通貨,二是變動黃金、外匯儲備,三是實行貨幣政策,而中國當前的基礎貨幣投放主要通過外匯占款被動的執行。2010年9月我國外匯占款195 222.49億元,基礎貨幣161 320.34億元,外匯占款是基礎貨幣的1.21倍。中國實行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成功的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也形成中國國際收支連年的雙順差,造成外匯儲備的大量積累。由于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換匯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增加了貨幣的需求量,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造成央行外匯儲備大量增加,形成外匯占款,被動增加貨幣投放。因此,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外匯流入導致貨幣供應量過快的增長。
輸入性通貨膨脹主要是由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逾加密切,進口大量增加,2011年第一季度國際收支出現逆差10.2億美元。而同期受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影響美元走弱,全球流動性過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震蕩上漲。國際原油價格2010年末收于91.38美元/桶,全年上漲15.1%,2011年第一季度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當季平均價格環比上漲11.8%,同比上漲12.0%。黃金價格屢創新高,2010年12月份創下1 423.75美元/盎司的歷史高點,全年漲幅達29.5%。工業金屬價格大部分呈現上行走勢,其中銅價上漲迅猛于2010年全年漲幅達30.2%,2011年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和鋁現貨當季平均價格分別比上季度上漲6.6%和11.4%。農產品價格還受到惡劣天氣影響,自2010年下半年起持續攀升,小麥、玉米、大豆價格全年分別上漲了46.7%、51.7%和34.0%。從進口依存度來看,我國對原油、鐵礦石、銅等生產要素的依存度超過50%,使國內商品價格形成上漲壓力,導致輸入性通脹。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的發生應該從兩個角度來看:從世界經濟發展角度來講,是中國日益融入世界市場,全球化帶來對生產要素需求大量增加所必然引起的。從中國自身角度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工人工資上調、原材料價格上調、甚至近年來頻發的自然災害等均造成生產成本上升,帶來通貨膨脹的發生。依據經濟學原理分析,如果沒有總需求的配合,這些也只能是短期的通貨膨脹影響因素。當流動性過剩充斥經濟運行之中,那么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在經濟中就會出現疊加效應,通貨膨脹上行壓力陡增。
三、通貨膨脹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要性分析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治理中國當前通貨膨脹的根本方法。轉變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方式,其根本是要轉變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消除通貨膨脹發生的貨幣性根源。仔細分析國際收支順差所掙回來外匯收入的企業,大多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少,停留在制造業低端,企業沒有定價權。當人民幣升值時,企業不敢也不能通過產品價格的上漲抵消匯率變動的損失。國家為了保護這些企業,必須保持匯率的穩定,當大量國際收支順差造成人民幣需求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時,央行只有通過增加外匯儲備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從而被動投放貨幣供應,增加國內流動性。因此,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到了必須轉變的時候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方式是在中國GDP為3 645億元條件下制定,當年我們是既缺資金又缺技術,因此我們從指導思想高度建立發展戰略,以市場換技術,獲取經濟發展的積累,而且我們的戰略是成功的。2010年中國GDP為397 983億元,經濟總量世界第二,我們就應該從指導思想的高度重新制定新的發展戰略,使中國經濟從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靠數量的增加而是靠質量的提高來發展經濟的道路。
輸入性通貨膨脹根源依然在于中國發展方式,中國高速的經濟增長產生大量對礦產、資源、能源需求,而且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對我國的影響更大于能源利用效率高的國家,大量需求必然推高其價格。以至于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存在“中國買什么什么貴,中國賣什么什么便宜”的現象。2001年鐵礦石到岸價每噸不到10美元,2010年年初為130~140美元。2010年我們花了1萬多億進口石油2.39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55%左右;鐵礦石進口6.18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62%。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某種程度抑制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增量資本產出率是衡量增加一單位GDP,需要投入多少資本。數值越大,意味著生產單位GDP需要的投入越多,即投資效率較低。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增量資本產出率大約是1~2,也就是說這些國家增加1元的GDP需要投資1到2元,我國每增加1元GDP,需要投資4到5元。也就意味著增加1單位價值,我們對要素需求更多,高速增長帶來大量的生產要素需求,必然造成要素價格的上漲。中國現在經濟發展方式,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于資本和勞動的貢獻率。結果是經濟增長越快,對資本和勞動的需求越多,資本和勞動的價格上漲,造成通貨膨脹壓力。
進一步分析,中國經濟發展方式是投資拉動和出口導向型的,目前雖然表現出通貨膨脹的趨勢,但同時經濟中還存在著通貨緊縮的隱憂。總需求等于總供給是一國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前提。總需求由投資、消費和出口構成,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中總需求過多地依靠投資和出口,消費不足。在強勁的兩位數的總供給增速中,要保持總需求等于總供給的宏觀經濟平穩運行,中國將自己的經濟中心過多依靠于外部環境,這是不安全的。這次全球經濟危機的發生就給中國敲響了警鐘。經濟發展過多的依靠投資,一方面增加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供給。當國內需求不足以消化這些產能時,出口就成為保持中國經濟平穩運行和增長的一個重要依靠。在國外需求旺盛時,產能過剩的矛盾并不顯現。但是過多的依靠出口使中國貿易收支的順差加大,給國內造成通貨膨脹壓力。當外需不足以消化過剩的產能時,國內消費不足的影響就顯現出來,又有發生通貨緊縮的可能。因此,當前經濟發展方式造成的投資消費比例失衡,在短期會形成通貨膨脹壓力,長期中又會出現通貨緊縮的局面,造成宏觀經濟難以平穩運行的壓力。
四、總結
通貨膨脹是一個貨幣現象,解決中國通貨膨脹壓力需要從減少流動性入手,其根源在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需求供給角度看,中國經濟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階段:1949年~1992年需求大于供給的階段,經濟總體表現為短缺經濟,對外經濟所占份額較少,經濟運行的主要目標在于內部經濟的均衡;1992年~2009年需求小于供給的階段,經濟總體表現為生產過剩。隨著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和十四大的召開,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對外經濟部門對整個國家的宏觀經濟影響不斷加大,宏觀經濟運行的目標不僅在于內部經濟均衡,而且必須兼顧外部經濟均衡。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依然沿用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短缺經濟提出的發展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追求經濟數量的增加。中國經濟通過三十多年高速增長,是時候轉到追求經濟質量的模式中來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發達工業化國家從1870~1970年時期,就已經進入到依靠技術進步驅動經濟增長的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持續性也必須依靠技術進步,否則,經濟的運行被諸多的兩難局面所困擾,經濟中的通貨膨脹會不斷攀高,經濟增長還難以保持。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成功轉變,我們需要像改革開放、南巡講話一樣的,再一次的思想解放,從宏觀上制定新的發展戰略,從微觀上改革現有體制矛盾,從而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政治經濟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