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爭爆發,不久上海淪陷,大批進步文化人士紛紛撤離,而時居法租界拉斐德路的柳亞子卻因病不能成行。這對民族自尊心很強的他來說,其焦慮和痛苦是難以想象的。
一天,柳亞子聞知何香凝女士及其兒媳廖夢醒等亦將離開上海前往香港,立即攜夫人前往何寓所送行。
柳亞子與何香凝的交情非同一般。早在1932年十九路軍在上海與日軍作戰時,柳亞子即與宋慶齡、何香凝等一道為前線將士捐獻衣物,并建立傷兵醫院。1933年廖承志在上海被捕時,正是柳亞子陪同何香凝到法庭大聲抗議并坐到深夜,直到上海市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吳鐵城同意放人。次日,也是柳亞子親赴上海公安局辦理保釋手續,將廖承志接回。之后廖承志在中共的安排下前往川陜根據地參加紅軍,臨行前他特地給柳亞子留下一封信:“希望先生能夠在每月中花一些時間,如能這樣,我母親就不致如在無人島上了。”此后,柳、廖兩家患難與共,過往甚密。
分別的氣氛是傷感的,尤其是在戰亂的環境中。面對熱淚盈眶的何香凝,柳亞子悵然無言。他們握著的手久久不能分開,仿佛默默傳遞著祝福和難舍的情愫。一旁的廖夢醒早已不能自禁而失聲慟哭。
友人的離去、環境的惡劣,給柳亞子的心境以極大影響。他蟄居寓所,杜門謝客。這種自我封閉的狀態猶如一種活埋,于是他自題寓廬為“活埋庵”,表達了一種自嘲與無奈的情緒。
不久,汪精衛投敵叛國。滬上更是腥風血雨,暗殺成風。
憂心如焚的柳亞子在給友人的信中說:“胡氛未掃,朋舊凋零。既痛逝者,行復自念,澄清暫未有期,終當以憂憤死耳。”面對險惡的環境,柳亞子不得不有所準備。在一個風狂雨驟的夜晚,他心境坦然地揮筆寫下了遺囑:“余以病發之身,靜觀時變,不擬離滬。敵人倘以橫逆相加,當誓死抵抗。成仁取義,古訓昭垂;束發讀書,初衷俱在。斷不使我家鄉先哲吳長興、孫君昌輩笑人于地下也。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十月書付兒輩。亞子。”
柳亞子處變不驚,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決心躍然其間。
應該說,在當時滯留上海的名人中,柳亞子這個目標是比較大的。為此,許廣平、阿英、王任叔等都曾先后勸其早日離滬,以防不測。但他們的勸說均未達到效果,真正改變柳亞子態度的則是朱舜華女士。用柳亞子自己的話說,“離開上海的計劃,實際上是朱舜華女士替我決定的”。
早在1931年,朱舜華即參加了由何香凝、柳亞子組織的“國難救護隊”,因此柳亞子一直很信任她。這天,她來到柳宅,非常堅決地要求柳亞子立刻離開上海。柳亞子很清楚地記得這一天是1940年11月12日,因為這一天對他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當時朱舜華的一席話對柳亞子觸動很深,以致抗戰勝利后柳亞子在其《八年回憶》中還能清晰地記錄下朱舜華當時的原話:
“聽說漢奸想來綁你的票,我相信你不會軟化的,他們也不敢動手殺害你。綁去以后,他們一定以上賓之禮待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也許你的老酒會喝得很過癮。不過,這時候內外隔絕,他們一定不讓你與朋友見面;一方面卻盜用你的名字,捏造你的文章,今天一個宣言,明天一個通電,鬧得滿天星斗起來。當然,朋友會相信你的人格,也相信他們捏造的文章一定不會這樣,是瞞不過明眼人的。但是西子蒙不潔,你又何苦來著?為了你,為了國家民族,我還是勸你走的好。你到了大后方,總也不見得會默默無聞吧。與其著書傳世,何如以政治主張來挽救國家民族的重要呢?”
這番話講得既明白又犀利,柳亞子沒有理由不重視。他遂決定離開上海,并為此忙碌起來。湊巧的是此前已赴香港參加保衛中國同盟工作的次女柳無垢返回上海,帶來了香港友人希望他前往香港的意愿。
12月12日夜,柳亞子攜夫人、無垢等一行5人悄然登上上海開往香港的“亞洲皇后”號客輪,結束了“活埋庵”3年的生活。
以“后羿射日”典故名其居為“羿樓”,昭示抗日的決心
初到香港,感受著維多利亞海灣撲面的氣息,柳亞子覺得特別的興奮。上世紀30年代的香港與上海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現代都市特征,商業氣息無處不在,雖置身全新的環境,柳亞子卻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
柳亞子在九龍德成街稍事安頓后,便迫不及待地攜夫人、無垢等一道前往“雙清樓”看望闊別三載的廖夫人。“雙清樓”曾是廖仲愷與何香凝在日本時作畫吟詩的地方,先生殉難后,何香凝顛沛流離,卻始終以此名“自榜其居”。
故人相見,自然非常高興。柳亞子不僅見到了廖夫人,還見到了廖承志、經普椿夫婦與廖夢醒、李少石夫婦。大家暢談了3年來的經歷,慶幸動亂之秋大家均安然無恙。何香凝隨即宴請柳亞子。香醇的紅葡萄酒激活了柳亞子久違了的詩意,他情不自禁地大聲吟哦自己的即興之作:
門第雙清舊廓恢,
依然蘭玉秀庭階。
云臺小耿無雙士,
玉鏡溫郎第二才。
報國十年誓薪膽,
深談一夕接風雷。
只慚老我衰頹甚,
努力終期后起來。
柳亞子有些動情,竟致手舞足蹈。他的情緒深深感染了大家,聚餐隨之演變成了一次宣泄民族情感的聚會。
10多天后,柳亞子移居柯士甸道107號。這是一處依山傍海的公寓式3層樓房,環境優雅寧靜。在附近的半坡樓房中還有掛著“中國紅十字會”與“賑濟委員會”兩塊招牌的杜月笙公寓。柳亞子全家住二樓,顯得很寬敞。此次遷居,柳亞子有詩云:“草樹依然入望青,投荒聊遣慰伶仃。深慚諸葛隆中宅,敢擬遺山野史亭。”
雖然遠離風雨故土,但柳亞子始終不能忘記那片被蹂躪的土地。于是他以古代神話“后羿射日”的典故名其居為“羿樓”,昭示其矢志抗日的決心。
柳亞子抵香港的消息很快在香港文藝界傳開。其時許地山先生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的工作,他隨即出面舉辦歡迎柳亞子抵港茶會。時在香港的文藝界名人陳君葆、喬冠華、楊剛、葉靈鳳、戴望舒、郁風等數十人應邀到會。其中有故交,亦有新知。大家暢談甚歡,不免有滄桑今昔之感。在這樣“小集萃群賢”的氛圍中,柳亞子除感激外自然是要吟詩的:
新知最歡洽,
舊雨有綢繆。
異域成嘉會,
華年付激流。
柳亞子在香港的怡然心情并未能維持多久,因為內地發生了一件令大家十分震驚的事件,這便是“皖南事變”。
從杜家大門走出來的柳亞子昂然挺胸,一身正氣
皖南事變前夜的政治風云可謂波詭云譎。
柳亞子雖身處香港,卻能感受到內地有一股與抗戰主旋律不和諧的逆流,不免焦慮擔憂。
這天,柳亞子接到何香凝托人捎來的邀請,希望他立刻至何宅晤面,柳亞子隨即匆匆前往。來到“雙清樓”后,柳亞子意外地見到了宋慶齡與曾任國民黨海外部長的老朋友彭澤民。未及敘舊,何香凝便快人快語:
“今天請大家到寒舍來,是開一個四方會議。內地形勢堪憂,有一股逆流在潛滋暗長,如任其發展勢必影響抗戰大局。我們雖身處香港,但亦應有一個政治態度。”
柳亞子這時才明白何香凝請他來的目的,同時又為何香凝這種為國事而操心的精神所感動。
大家覺得何香凝的提議很好,是需要有一種正義的聲音來影響時局。經過商議,決定由柳亞子起草致蔣介石及國民黨中央的宣言。
柳亞子責無旁貸,一腔激情揮灑筆端:“最近討伐共軍之聲竟甚囂塵上,中外視聽為之一變。國人既惶惶深憂兄弟鬩墻之重見今日,友邦亦竊竊私議中國抗日之勢難保持。倘不幸而構成剿共之實事,豈僅過去所歷慘痛又將重演,實足使抗日已成之基礎毀于一旦。而時事所趨,又非昔日。則我國家民族以及我黨之前途,將更不堪設想矣。”
宣言最后大聲疾呼:“慎守總理遺訓,力行吾黨國策,撤銷剿共部署,解決聯共方案,發展各種抗日實力,保障各種抗日黨派。”
該宣言由宋慶齡領銜,何香凝、彭澤民、柳亞子聯袂署名。作為時在香港的國民黨左派人物,他們的聲音所代表的是一種堅持抗戰、反對分裂的民族意志。
宣言印刷稿很快被送到香港各大報館準備發表。但出乎柳亞子他們意料的是,就在他們商定宣言內容的時候,皖南事變已經爆發。只是他們身在香港,并不知情。當八路軍駐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將一份刊載有周恩來題詞的《新華日報》送到何香凝手中時,他們才知道皖南事變的真相和經過。
宣言晚了一步,情況發生了變化。考慮到此時葉挺將軍被國民黨當局扣押,如宣言發表是否會影響到葉挺安危,柳亞子有一種顧慮。他匆忙趕到“雙清樓”與何香凝商議,最終達成共識:暫緩發表。
一身疲憊的柳亞子剛返回寓所,便有不速之客來訪。
兩位來訪者遞上一張名片,柳亞子接過一看,原來是上海灘青幫頭子杜月笙。不過名片上印的頭銜是:中國國民黨賑濟委員會常委、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柳亞子知道杜月笙是當時蔣介石派駐香港的私人總代表,凡涉及與香港有關的重要的、隱秘的事務,蔣介石均委托杜月笙全權辦理。
雖然杜宅相距很近,但畢竟天色已晚,加之如此邀談令柳亞子心存不快。他不禁面露慍色,只默默飲茶,不予理會。
但來人絲毫沒有去意,且頻頻相催。柳亞子看這架勢,知道此行是躲不過了,遂決定前往看看這位杜老板究竟想干什么。
見到柳亞子,杜月笙還是很客氣的。他一面張羅著讓傭人泡茶,一面對柳亞子說:“聽說先生和孫夫人、廖夫人正準備發表什么宣言,我以為現在要保住希夷(葉挺字)性命,這宣言是萬萬不能發表的。”
“我和廖夫人不是已經答應了你們嗎,現在是我們應該要求你們履行保證釋放希夷諾言的時候了,你們還迫我干嘛呢?”柳亞子不卑不亢。
“各家報館都已疏通好,沒有問題,就是《星島日報》的金仲華不好辦,他強硬得很,還沒有答應不發表呢。”
柳亞子至此才明白,把他弄來這地方的緣故是為了對付金仲華先生的,心中非常生氣。恰好這時杜月笙手下有一個不識相的家伙一旁插話,捏造一些新四軍莫須有的罪狀,又說廖夫人受人利用。柳亞子忍不住拍桌大罵:“我今天的讓步,答應不發表宣言,完全是為了你們以釋放葉希夷為條件而答應的,我現在來這兒,也是為此。難道是為了聽你們這種三等走狗的教訓而來的嗎?”
杜月笙見事情弄僵,便制止手下,同時與柳客氣了一番。這次話不投機的見面很快便告結束。
從杜家大門走出來的柳亞子昂然挺胸,一身正氣。
此后,他依然與宋慶齡、何香凝等一起為爭取時局好轉大聲疾呼,并致電蔣介石要求釋放葉挺,團結御侮。同時他亦以詩作來釋放自己憂憤抑郁的心境。
皖南事變后要求國民黨“嚴懲禍首”,反遭開除黨籍
在香港的柳亞子詩作甚多,字里行間跳動著他急切的憂國之心以及堅定的抗戰之志。其中有“長城轉戰無堅壘,窮島棲遲有勝緣”,“討夷殲逆平生意,安得天聲沸海塵”,“掃凈倭氛吾輩志,白山黑水莽無邊”之句。此后,他在《光明報》中的一席話充分注釋了這一時期他的以詩言志:“中華民國二十九年歲不盡十五日,余始自歇浦來止于九龍,朋好過從,唱酬頻作。明年一月遽有皖南之變,大敵方張,鬩墻內搆,憂憤抑郁,無可告語,則益托之于詩,揭橥報章間,累累然成帙矣。”
柳亞子的詩文屢屢見諸海外報端,特別是對國民黨當局的抨擊,在海外產生廣泛的影響。重慶當局不得不采取懷柔政策,由于右任、吳稚暉出面,多次函電邀請柳亞子前往重慶。不久,張繼又奉命函邀柳亞子抵渝主持編撰國民黨黨史,并許以優厚待遇。柳亞子毫不猶豫地回信予以回絕。他稱,若不能抵制反共逆流,真正抗日,則必然亡黨亡國,“倘黨國之不存,史于何用?”
這年的3月至4月,國民黨五屆八中全會將在重慶召開。時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的葉楚傖與柳亞子曾同為“南社”中人,私交深厚,他受命電邀柳亞子到會。
雖然是故交舊友,但柳亞子并沒有給面子。在回電中,柳亞子的措辭依然十分激憤:
重慶中央黨部葉秘書長呈轉中央諸同志勛鑒:
齊電敬悉,承召旨諭,同濟時艱,慚感無任。惟是士君子出處,大節自有本末。聞量而后入者矣,未聞入而后量也。此次新四軍不幸事變,中樞負責人士借整頓軍紀之名,行排除異己之實。長城自壞,悲道濟之先亡;三字埋冤,知岳侯之無罪。輿論沸騰,士民切齒,而當事者猶未聞有悔禍之心,何也?……謂當開誠布公于天下,以共見嚴懲禍首,厚撫遺黎,然后公開大政,團結友黨。滌宦海之頹波,驅禍夷于窮島。庶幾還我河山,成功有日。弟雖然無狀,要當摳衣扶杖,樂睹太平耳。否則,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西山采蕨,甘學夷齊;南海沉淵,誓追張陸,不愿向小朝廷求活也。弟泣陳詞,刀鋸待命,總理在天之靈,實昭鑒之。匆匆不備。
弟柳亞子叩。
因當時葉楚傖生病住院,故柳亞子的信件由程滄波拆呈蔣介石。柳亞子的態度令蔣介石非常不悅。當時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長吳鐵城由南洋返渝途經香港,蔣介石電示他前往再次面勸柳亞子。吳鐵城在杜月笙的陪同下往“羿樓”面邀柳亞子與其一同赴渝蒞會,但柳亞子意志堅定,正言厲色說:“我寧可像史量才那樣被暗殺,也決不參加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會議。”吳鐵城最終無果而走,悻悻赴渝復命。柳亞子此后在給友人的信中說:“重慶不想去,去了做順民,我不愿意。”
鑒于柳亞子堅決不合作的態度,在當局的授意下,國民黨五屆八中全會決議開除柳亞子國民黨黨籍。該提案由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具呈,其中稱:“查中央監察委員柳亞子自離滬到港后,先后在刊物及公開演講場合,污蔑中央,作種種違反國策之誣論。經中央同人直接、間接婉請其來重慶,共濟時艱,均未能奏效。此次召集全會,亦復去電敦促,接其親筆代電,任意詆毀,殊屬有違黨紀,為特提請予以開除黨籍之處分,以肅黨紀。”
其實,國民黨開除柳亞子黨籍并不是孤立的事情,此舉有警告在香港而亦不與當局為伍的宋慶齡、何香凝的用意。
聞知被開除黨籍,柳亞子拍案大罵,怒不可遏。他在對報界的談話中說“早該以中央監察委員的身份提議開除蔣介石的黨籍”。
令柳亞子感到寬慰的是,他收到了共產黨人吳玉章、林伯渠等人從延安發來的慰問電:“尚望本革命之初衷,憑奮斗之勇氣,再接再厲,不屈不撓,為民族爭生存,為國家留正氣。民國前途,實深利賴。”柳亞子隨后寄詩答謝,其中有“弓劍橋陵寂不嘩,萬年枝上挺奇花”、“商山諸老欣能健,白頭相期奠夏華”之句。
面對病榻中的蕭紅,他寫下了“天涯孤女休垂涕”
皖南事變后,內地大批進步文化人撤退到香港,其中茅盾、夏衍、范長江諸君為柳亞子故交。港島相聚,柳亞子非常興奮。之后通過一些文化活動,柳亞子又結識了梁漱溟、杜國庠、喬冠華、千家駒、薩空了、胡風等一批抵港文化人。他們隨后經常在柳亞子的“羿樓”相聚,吟詩說文,品評時事,酣暢淋漓。柳亞子有詩句“入座朋簪笑語嘩,款客匆匆一盞茶”描述此景。“羿樓”一時在港頗具影響,群賢集萃,堪稱“文化中心”。
當時茅盾在香港主編文學半月刊《筆談》,柳亞子除應邀為該刊題簽外,還連續發表了以近代歷史人物掌故為內容的《羿樓日札》,為《筆談》增色頗多。后來茅盾對此曾有如此回憶:“彼時我主編《筆談》,蒙先生大力支持,每期為寫《羿樓日札》一則,讀者因柳先生之文而購《筆談》者,比比皆是。”
當時在香港文壇有一位女作家很受柳亞子關注,她便是以《生死場》而名揚中國文壇的蕭紅。蕭紅在香港因地域與情感的因素,心情一直不是很好,身體也非常虛弱,至1941年底終因病重而入院治療。這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香港形勢極度惡化。面對惡劣的環境以及人們匆忙的身影,蕭紅頗感心靈孤寂。此刻她非常渴望身邊有一位長者能像魯迅當年那樣對自己關心和幫助。
蕭紅曾經將目光投向過茅盾先生。她聽說茅盾由組織安排即將離開香港,迫切希望能與之同行。遺憾的是茅盾當時并沒有意識到蕭紅那時的悒悶心情以及對他的依托。事后他不無追悔地說:“我不知道她之所以要離開香港,是因為她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她是希望離開香港而解脫那可怕的寂寞……等我知道了而且理解了這一切的時候,蕭紅埋在淺水灣已經快一年了。”
幸運的是,病榻中的蕭紅還是遇到了一位寬厚的長者。當時柳亞子因頻繁接觸香港文藝界,很快就聽說蕭紅入院以及經濟窘迫的情況。他隨即開始張羅,與周鯨文、端木蕻良、駱賓基等一起解決了蕭紅的住院費,繼之又親臨探望。
柳亞子的突然到來,蕭紅既吃驚又感動。面對長者和文學前輩的寬厚安慰,她不禁潸然淚下。看著躺在病床上情緒沮喪的蕭紅,柳亞子鼓勵她堅強起來,戰勝疾病,樹立生活的信心。
柳亞子與蕭紅相交于病榻前,之后他時往探視,側坐而談,不以為累。一次,柳亞子又來看望蕭紅,恰逢蕭紅丈夫端木蕻良在她病榻前端藥侍茶,聊天解悶。柳亞子十分感慨,即興作詩《贈蕻良一首并呈蕭紅女士》:
“諤諤曹郎奠萬華,溫馨更愛女郎花;文壇馳騁聯雙璧,病榻殷勤伺一茶。”
詩中所說的曹郎即端木蕻良,因他原名曹京平,故有此稱。
柳亞子將此詩寫下后交給蕭紅。蕭紅很高興,慶幸自己又找到了一位像魯迅一樣的長輩,關心她的生活,點撥她的人生。
一日,柳亞子捧來一束盛開的菊花。那菊花絢麗多姿,透出沁人的清香。蕭紅將鮮花久久抱在胸前,若有所思。
柳亞子將蕭紅手中的鮮花拿過來,插在一旁的空水瓶膽內,并對她說:“好好休息,爭取早日康復,寫出更多的好作品。我可是要等著讀的喲。”
蕭紅使勁地點點頭,她要柳亞子靠近她而坐。他們娓娓而談,人生、文學,包括一切感興趣的話題。蕭紅興致極高,談興很濃。極善寫詩的柳亞子于是提議寫詩,以詩抒情。
蕭紅想到來香港后,在朋友中與柳亞子相識最晚,又相交于病榻,而這位長者的關心是僅次于魯迅的,不禁感慨萬千。她頗為動情地自吟了一句:“天涯孤女有人憐”,此后悵然揮淚,難以續作。此句包含了蕭紅豐富的情感和對人生的體驗。一陣沉默后,蕭紅喟然嘆道:“安得病愈,攜觀電影,更就酒樓小飲,則其樂靡窮矣。”柳亞子聞之亦為感嘆和動容。他隨即在蕭紅病榻前賦詩一首贈予蕭紅:
輕飏爐煙靜不嘩,
膽瓶為我斥群花。
誓求良藥三年艾,
依舊清淡一餅茶。
風雪龍城愁失地,
江湖鷗夢倘宜家。
天涯孤女休垂涕,
珍重青韶鬢未華。
端木蕻良后來回憶說:“在柳先生身上,我們發現師道和友情萃于一身。在一位純真的老者身上,滋潤著熱情的靈苗。柳先生平身飽經憂患,但他總給別人以鼓舞和信心。”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同時,震驚海外的港九戰爭也爆發了。柳亞子撤離香港前,專程向病榻中的蕭紅辭行,沒想到這次竟成永別。蕭紅終于次年一月辭世,葬于淺水灣。柳亞子聞之悵然賦詩:“杜陵兄妹緣何淺,香島河山夢已空。私愛公情兩愁絕,剩揮熱淚哭蕭紅。”之后又在一篇記蕭紅的隨筆中說:“以女士掀天之意氣,蓋世之才華,而疾病困之,憂患中之,致令奄然長往,一瞑不視,寧非人世之大哀矣。”與蕭紅這段短暫的忘年交一直令柳亞子難以釋懷,他后來專門治印“傷春悼紅之樓”一枚,以為紀念。
周恩來致電廖承志,特別關注柳亞子的安全
1941年底,香港這片游離于戰爭之外的“世外桃源”終于被裹脅了進來。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開始進攻九龍,港英政府隨之切斷港九交通。措手不及的柳亞子一家在友人的幫助下被迫離開“羿樓”偷渡香港,暫寓“保盟”本部。之后在中共的精心安排和營救下,從長洲島到廣東海豐,再輾轉到桂林,融入桂林“文化城”的抗戰洪流之中。
當在港文化人身處危境之時,身在重慶的中共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多次電告八路軍駐港辦事處廖承志,令他們全力營救在港愛國文化人士脫險。周恩來尤其提到了柳亞子、何香凝的安全問題。柳亞子抵達桂林后,周恩來還專門致電云:“亞子先生出險,欣然無量。其行止自以在桂林小住為宜。退隱峨眉,亦未嘗不可重整‘南社’舊業。”周恩來的建議,柳亞子頗以為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