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珠,孕育在珍珠貝腹內。珍珠貝,生長在大海和江河湖泊之中。在人工養殖珍珠尚未出現的漫長歲月里,人類要想獲得珍珠,必須潛入大海和江河湖泊中去采擷珍珠貝,然后剖開珍珠貝尋找珍珠。人類采擷珍珠的歷史,是用血肉之軀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人類采擷珍珠的過程,是一個充滿艱辛與危險的過程。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里,采擷珍珠的職業,是一個高危職業。每一顆晶瑩圓潤的珍珠,都是采珠人用健康甚至生命換來的。當珍珠在封建帝王、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的冠服上光芒四射時,也有采珠人的血光、淚光隱隱閃現。
世界上最優質的珍珠,是生長在大海里的海水珍珠。潛入煙波浩瀚的大海里采擷海水珍珠,比潛入江河湖泊中采擷淡水珍珠更具風險。因為孕育海水珍珠的20多種珍珠貝,有的生長于10多米深的淺海海底,有的棲息在幾十米深的深海之中。神秘莫測的海底,溝壑縱橫,礁石密布,暗流洶涌,漩渦不斷,還有毒海蛇潛伏于礁石縫,毒海蜇漂浮在海水中,更有惡鯊魚成群結隊地巡游覓食。采珠人潛入海底,不但要承受海水的巨大壓力,面臨被暗流卷走、漩渦吞沒的風險,還隨時會遭受毒海蜇、毒海蛇和惡鯊的突然襲擊。
南海明珠——南珠
我國的海水珍珠,全都產自南海,因而被稱為南珠。南珠的主產地,是廣西的合浦縣沿海。南海的采珠業始于何時,已不可考,但形成于商周時期,興盛于先秦兩漢時期,卻是有史料可查的。從商周時期至唐宋時期,南海的采珠業一直沿用著潛海捕撈的原始方式采擷珍珠。采珠業的從業人員,主要是居住在嶺南沿海,以舟楫為家、以采捕為業的“疍民”?!隘D民”家的男孩,七八歲便下海撲騰,在長輩的指導下學游泳、學潛水、學采珠了。到了十五六歲時,已經練就了一身潛海的好本領,成為了一個合格的采珠人。采珠人潛海采珠,通常是父子、兄弟結伴,十余個人駕駛著一艘采珠船,一同入海作業。
古代的采珠船,是一種特制的木船,像漁船那樣以風帆作動力,但形狀和漁船稍有不同。漁船的船頭是尖的,船尾是平的,狀若梭子。采珠船的船頭和船尾都是圓的,船體比漁船寬闊,好似一只巨大的橢圓形木盆。采珠船上必備的工具有纜繩、陶缸、草薦、木桶、木盆、竹簍、采珠刀等等。圓頭的采珠船行駛起來當然沒有尖頭的漁船那樣靈活,時常受阻于大海中的漩渦。采珠船如果在航行途中遇到較小的漩渦,就沿著漩渦的邊緣駛過;如果遇到較大的漩渦,便將船上的草薦一張張地拋進漩渦之中,待漩渦受到草薦的阻擋變小、變慢時,采珠船才能安全地駛過。
采珠船的目的地,是珠母海中珍珠貝聚生的海區——珠池。采珠船航行到珠池海面時,船上的采珠人便分成兩組,有分工、有合作地開始了海上作業。一組人潛入海底采擷珍珠貝,一組人在采珠船上負責駕船和接應。潛海采珠的,都是身強力壯、水性好的青壯年男子,一個個赤身裸體,系一根細而長的繩索在腰部,一手持一柄磨得雪亮的采珠刀,一手挽一只腹大口小的竹制采珠簍,入水時做一次深呼吸,憋足一口氣,潛入海底便睜大了眼睛尋找珍珠貝,找到了便拾入采珠簍中。有的珍珠貝是利用附著性極強的足絲附生在礁石上的,采珠人用手撿拾不動,便揮動采珠刀,砍斷珍珠貝的足絲,再將其拾入采珠簍中。憋不住氣時,采珠人便搖晃系在腰部的長繩,向在船上負責接應的同伴發出上浮信號。牽著繩索等候在船舷邊的接應者,大多是年歲較大、采珠經驗豐富的長者,一看到垂入大海中的繩索在晃動,便迅速扯起繩索,將采珠人提出水面,讓他換氣,同時接過他裝有珍珠貝的采珠簍,把他采到的珍珠貝倒入貯滿了海水的陶缸中暫養起來。
采珠人從采珠船上縱身跳入大海,頃刻間便不見了蹤影,在船上接應的人,只能通過手中牽著的長繩感覺到他的存在。接應者若是看見采珠人潛海處有縷縷鮮血浮出水面,便知道大事不好,采珠人已在水下遭到了惡鯊魚的襲擊,慌忙將采珠人提上來時,已經是胸潰腹破,腳殘手斷,血肉模糊,奄奄一息,即使僥幸逃過一死,也成了個殘廢人。有時候,提上來的僅僅是采珠人的殘肢斷臂。
毒海蛇和毒海蜇雖然沒有惡鯊魚那樣兇猛,可一旦被它們襲擊,也是兇多吉少。被含有劇毒的毒海蛇咬傷,若不能及時搶救,很快便會中劇毒死去;被毒海蜇蜇傷,則無特效藥可醫,蜇傷處往往紅腫潰爛,痛苦不堪,嚴重者也會危及生命。
采珠人在海底憋不住氣,搖晃繩索發出上浮信號時,如果在船上接應的人提繩索提得慢了點,采珠人便會被憋得七竅流血而死。有時候,在船上接應的人突然感覺到牽在手中的繩索變輕了,急忙提起時,僅余一根不知何時斷裂了的繩頭,那說明采珠人已被暗流卷走,或者被海底的漩渦吞沒了。失蹤在海底的采珠人,連尸首也找不回來。
采珠人在大海中遇到的致命殺手,不僅僅是毒海蛇、毒海蜇、惡鯊魚、海底暗流和漩渦,一些巨大的珍珠貝,也會成為致命殺手。在南珠之鄉合浦沿海,流傳著種種采珠人遇難海底的驚險故事,其中的一個故事,便是采珠人遭遇巨大珍珠貝受困溺死的恐怖故事。
這個恐怖故事發生在哪一個朝代,已不可考。說的是一艘采珠船駛入著名的白龍珠池采擷珍珠,采珠人身系長繩潛入海底不久,在船上牽著長繩接應的人便看見長繩猛烈晃動,急忙提起繩索,可是繩索重若千鈞,無論如何也提不動。幾個人一起用力提,繩索就像在大海里生了根似的,還是紋絲不動。起初,大家以為是采珠人的腳卡在了礁石縫中拔不出來,因為這樣的情況,每一個采珠人在海底偶爾都會遇到。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必須另派一個水性好的采珠人下去施救,才有可能幫助受困者把卡住的腳拔出來??蛇@一次情況極為特殊,當施救者潛入海底準備救助受困者時,卻看見了令他吃驚的一幕:受困者不是被礁石縫卡住了腳,而是被一只大若澡盆的巨貝夾住了手腕。施救者無論怎樣用力拉扯,都沒法幫助受困者拔出手腕。用盡全身力氣去掰巨貝的外殼,兩扇外殼如同緊閉的石門一樣沉重,根本掰不開。揮起采珠刀猛砍巨貝的外殼,可外殼堅硬得如同巖石,一刀砍下去,只能砍出一道白印子。情急之中,施救者只得采用斷腕求生的狠心方式,揮動采珠刀,砍斷了同伴的手腕。待施救者抱著同伴浮出海面時,已經晚了,這個倒霉的采珠人已經因為溺水時間過長停止了呼吸。
那次以后,這只巨貝又先后多次夾住其他采珠人的手腕,讓多名采珠人溺斃海底。原來,這只巨貝腹中孕育著一顆閃閃發光的碩大夜明珠,每當它張開貝殼時,這顆夜明珠便光芒四射,吸引了看到它的采珠人。采珠人誰不想采到這顆夜明珠發一筆財呢?可他們誰也搬不動這只沉重的巨貝,只得伸手到巨貝腹中去掏取夜明珠。不料這時巨貝猛然關閉貝殼,采珠人的手腕便像被老虎鉗鉗住似的,再也拔不出來了。后來,一位采珠經驗豐富的年老的采珠人想出了一個辦法,才收拾了這只屢屢置采珠人于死地的巨貝。他在采珠船上煮熟了一個南瓜,讓兩位水性極好的采珠人用棉絮包著滾燙的南瓜潛入海底,趁巨貝張開貝殼時,把南瓜硬塞進巨貝腹中。巨貝受到驚嚇,猛然合上貝殼,便被南瓜燙死了。十幾名采珠人一起潛入海底,用十幾根纜繩拴住巨貝,才將它拖上了采珠船,從它的腹內取出了那顆夜明珠。這種巨貝,便是最大的海生貝類——硨磲。
由于海底充滿了未知的風險,采珠人潛入海底之后能否采擷到珍珠貝,能否活著回到采珠船上,就全憑運氣了。因此,嶺南沿海的采珠人一直在做改變原始采珠方式的努力,以減少潛海采珠的風險。
古代采珠技術的改進
大約到了唐代,南海的采珠人開始有了一些防護措施,他們從赤身裸體潛海采珠,變為身穿防護衣、攜帶呼吸管潛海采珠。防護衣,是一件用棉布或熟牛皮縫制的緊身衣,把軀體和四肢緊緊地包裹起來,還有一只與緊身衣相連的頭套包住整個腦袋,只露出眼睛、鼻子和嘴巴。呼吸管是一根用錫制成的長管子,兩頭各有一個喇叭口,一個喇叭口露出水面進空氣,另一個喇叭口罩住采珠人的口和鼻子,讓他潛入海底之后還能夠換氣呼吸。有了防護衣,采珠人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住毒海蜇、毒海蛇和惡鯊的襲擊了;有了呼吸管,采珠人不但能潛入更深的海底,還能在海底待很長時間,采擷到的珍珠貝也更多了。
隨著指南針、航海六分儀等航海儀器的發明和應用,采珠船能夠航行到更遠的海域了。此時的采珠船也大有改進,采珠人在船上安裝了木轱轆或鐵轱轆絞車,潛入海底的采珠人需要上浮時,在船上接應的人便搖動絞車,將他連人帶珍珠貝一起拉上來,這比赤手空拳地提繩索更快速、更省力。
到了明代,采珠人相繼發明了兩種不用潛海也能采擷到珍珠貝的采珠方法。
一種是鐵珠撥撥海采珠。采珠人打造出一根數丈長的鐵珠撥,聯絡起數十艘采珠船,選擇艷陽高照、萬里無云的好天氣,一起駕船出海,駛到海上珠池,在珠池中圍成一個圓圈拋錨停泊,沉一只用鐵器作墜物的麻繩網兜入海底,采珠人站在船上,手持長長的鐵珠撥,朝著海底一陣陣撥弄,將珠池中的珍珠貝撥入網兜中,待網兜里裝滿了珍珠貝,便搖動絞車,將網兜絞到采珠船上。這種方法降低了潛海采珠的風險,卻存在著許多缺陷:一是鐵珠撥長而且沉重,要力大如牛的壯漢才操作得動,體弱力小者則難以操作。二是將鐵珠撥伸入目力不能及的海底撥采珍珠貝,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除非海底珍珠貝密集,否則不能保證有所收獲。有時海底珍珠貝稀少,百余名采珠人手持鐵珠撥撥弄一整天,也收獲寥寥。三是孕有大珠的老貝,大多棲息在深海,藏身于礁巖,鐵珠撥夠不著,鐵珠撥能采擷到的,多是細小而普通的珍珠。因此,鐵珠撥撥海采珠的方式使用了一段時間后,便被淘汰了。
另一種是鐵珠耙耙海采珠。采珠人受農民使用耙子耙田的啟發,設計出了一種重達數百斤的鐵珠耙,在鐵珠耙上圍一圈用麻繩編織成的網兜,將鐵珠耙連同網兜一起沉入海底,采珠船乘風揚帆,用直徑三四寸的粗纜繩拖著鐵珠耙破浪航行,從海底的沙石里把珍珠貝耙出來,滾落進網兜中,待網兜沉重到拖不動時,落帆拋錨停船,搖動絞車,把裝滿了珍珠貝的網兜絞到船上。鐵珠耙耙海采珠,比鐵珠撥撥海采珠先進了許多,但同樣存在著多種缺陷:一是投入成本高;二是不易操作;三是只能耙采平坦的淺海里的珍珠貝,耙采不到深海和溝壑縱橫、礁石叢生的海域里的珍珠貝;四是耙采到的除了珍珠貝之外,還有海底的珊瑚、石頭、海草等雜物,讓收獲大打折扣;五是鐵珠耙經常被海底的礁巖掛住,斷裂在海中難以尋回;六是如果采珠船乘風破浪快速行駛時,鐵珠耙突然掛在了海底的礁巖上,會把采珠船猛然帶翻,沉沒海中,造成船毀人亡的慘劇。因此,嶺南沿海的采珠人只能在平坦而無礁石的淺海海域使用鐵珠耙耙海采珠,在溝壑縱橫、礁石叢生的海域和深海海域,依然沿用著潛海捕撈的原始方式采擷珍珠。
嶺南沿海是臺風高發地區,古代的采珠人氣象知識有限,不能準確預報臺風,駕駛采珠船出海作業全憑老天爺賞臉。如果老天爺不賞臉,在海上突然遭遇臺風襲擊,采珠船便會被狂濤惡浪撕成碎片,采珠人全部葬身魚腹。采珠人解釋不了臺風的成因,認為是海神在作怪,每年農歷三月開采珍珠時節,都要宰殺五牲,焚香點燭,燃放鞭炮,遙對珠池跪拜,祭祀海神。如果在祭祀之后還遭遇臺風,便以為是祭祀不誠,海神不悅,或者是過多地采擷大海中的珍寶觸怒了海神,此時無論采擷到多少珍珠貝,都必須一只不留地倒入海中,然后空船返航。
歷史上的“人命易珠”
對采珠人來說,最大的危險不是來自于神秘莫測、變化無常的大自然,而是來自于貪婪殘暴的封建統治者,也就是“人禍”要大于“天災”。封建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對珍珠的貪欲,往往不顧采珠人的死活,不但對嶺南沿海的采珠人課以沉重的珠稅,派出如狼似虎的兵丁強征珠稅,還經常濫下采珠詔命,強逼采珠人冒死為皇家采擷珍珠。
五代十國時南漢王朝的末代皇帝劉鋹,是一個奢靡荒淫、兇殘暴虐、嗜珠如命的無道昏君,他曾經下詔在嶺南沿海廣設采擷珍珠的專門機構——媚川都,派出八千軍士,像押送苦役犯似的強押珠民出海,把大石頭綁在珠民的腳踝上,沉入數百尺深的大海中采擷珍珠貝,采不到不許浮出水面。誰要是采不到珍珠貝偷偷解開綁在腳踝上的大石頭浮出水面,在船上監采珍珠的軍士便刀斧相加,將其砍死。每一個媚川都,每天都有珠民溺死海中。自設置媚川都以來,溺死珠民不計其數。即使到了嚴冬時節,海水冰涼得刺骨,媚川都的軍士也不許珠民息工。珠民潛入冰涼的海水中采珠上來,已經被凍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在船上接應的珠民急忙用煮熱的氈子把他裹住,裹慢一點,人就凍死了。如果潛海太深、承受的海水壓力太大,即使不被溺死和凍死,也會患上減壓病,七竅流血死去。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壟斷南海珍珠,開創了派太監到南珠之鄉監采珍珠的先例,在盛產珍珠的雷州和廉州的大海邊各修筑了一座珍珠城,由監采珍珠的太監率兵駐守。珠民們以生命作賭注潛海采擷來的珍珠貝,全都要集中到珍珠城剖貝取珠。剖出的上品珍珠,一顆不留地遠道運去京城,供皇室享用。
監采珍珠的太監是受了皇命而來的欽差大臣,一個個趾高氣揚,狐假虎威,橫行霸道,敲骨吸髓,強征暴斂,魚肉百姓,弄得嶺南沿海民不聊生。珠民們走投無路,或結成盜珠團伙攜帶武器冒險下海盜采珍珠,或樹起反旗聚眾暴動,但都遭到明朝軍隊的血腥鎮壓,最終落得身首異處,家破人亡的悲慘下場。明萬歷十年(1582年),廉州府的珠民不堪苛政暴動失敗,就有120人同時被斬首于市曹。一時間,廉州府沿海“積血為化海水丹,萬落千村半已殘”。
明代詩人顧夢圭,曾經寫過一首名為《珠池嘆》的詩,描述了監采珍珠的太監在合浦胡作非為帶給當地百姓的痛苦:
往時中官蒞合浦,
巧征橫索如豺虎。
中官肆虐去復來,
誰訴邊荒無限苦?
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由于宮中急缺珍珠,嘉靖皇帝便發下圣旨,命兩廣仿照弘治十二年(1499年)大規模采珠的舊例,組織人力、物力下海采珠。兩廣巡撫奉旨,從嶺南沿海各州縣籌集采珠經費,調集了大大小小的采珠船600艘,征用了采珠民夫1萬多名,并派出大批軍士隨船監采。這支采珠大軍連續出海采珠3個多月,耗費了白銀9318兩,僅采得嫩小的珍珠80兩。監采珍珠的軍士和采珠民夫在大海上遭受風吹浪打,日曬雨淋,又饑寒交迫,勞累過度,病死、溺死了47人,有4艘采珠船被風浪打沉,26艘被風浪打壞,6艘連人帶船失蹤在狂風巨浪中。
嗜珠如命的封建皇帝為了獲得珍珠,不顧百姓死活強驅珠民入海采珠的暴政,歷史上稱為“以人命易珠”。以人命易珠的悲劇故事,在歷朝歷代都在不同程度地反復重演著。一部中國海水珍珠采擷史,實際上是封建帝王和達官貴人的奢侈史,潛海采珠人的血淚史。
歷代有良知的詩人,有感于采珠人的艱辛、危險與苦痛,秉筆直書,寫下了許多描述采珠人悲苦和封建帝王暴虐的詩歌。
唐代詩人王建,寫過一首《海上謠》:
海人無家海里住,
采珠役象為歲賦。
惡波橫天山塞路,
未央宮中常滿庫。
明代詩人林兆珂,寫過一首《采珠行》,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倏忽狂飆吹浪起,
舵折帆摧舟欲圮。
哀哀呼天天不聞,
十萬壯丁半生死。
清代詩人馮敏昌,寫過一首《采珠歌》:
江浦茫茫月影孤,
一舟才過一舟呼。
舟舟過去何舟得?
得得珠來淚已枯。
這些詩歌,表達了詩人對采珠人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對封建統治者“以人命易珠”的暴政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由于歷代封建統治者貪得無厭,對南海珍珠狂采濫捕,導致南珠資源日漸枯竭,到了清朝末年,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南海珍珠采擷業,走向了衰落和消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