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中,有一批從越南回國的女華僑,她們大多數被分配從事醫務工作,為革命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批歸僑“白衣天使”,祖籍有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省。參加革命前,分別僑居于越南太原、高平、諒山、河內、北江、河陽等省市。她們當中參加革命時間最早的是1946年,最晚的是1949年,年齡多是16歲至18歲,最大的23歲,最小的劉雪映僅11歲。大家都是為了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建立新中國的共同革命目標走到了一起。
參加培訓
1947年底,粵桂邊縱隊(又稱“兩廣部隊”,是滇桂黔邊縱隊前身的一部分)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決定成立醫務處和醫務站,由參加革命較早的兩位醫生陳惠榮、李愛民負責,各支隊設立醫療隊,連隊設衛生員。為了使從事醫務工作的同志掌握一定業務知識,部隊在越南高平省與廣西接界的模界村辦了一期醫務技術培訓班,主要講授常見病治療、日常護理等知識。參加學習的,開始時只有20多人,絕大多數是越南女歸僑。
培訓班結束后,學員即分到各部隊工作。此后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參加醫務工作的歸僑姑娘逐漸增加到50多人。
戰地鍛煉
開始從事醫務工作時,許多歸僑姑娘顧慮很多,怕這怕那。但隨著革命的實踐,很快就適應了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在治療傷員中,許多傷病員的頑強意志和革命精神,深深地教育與鼓舞著姑娘們。
1947年11月6日至12月11日,部隊先后在廣西攻打桂西果力、百合、弄蓬3個地方,有20多名傷員送到平孟鎮臨時醫院治療。這是醫療站接收的第一批傷員。當時因缺乏抗菌素藥水,有一位名叫陳初的重傷員得了破傷風,搶救無效犧牲了。歸僑青年譚漢清的右手臂被打傷,因缺乏藥品,只能用高錳酸甲沖洗傷口,沒有紗布,只好將芭蕉葉烤軟后墊手,再用草藥包扎傷口。后來因感染,右手下肢脫落,但譚漢清以頑強的意志,忍住疼痛,不吭一聲。這些生動的具體事例,給歸僑姑娘們上了生動的一課:革命是需要付出血的代價的,要革命就不要怕苦、怕累、怕痛、怕死。
1948年底,有一批傷員從云南麻栗坡運送到中越邊境一個叫馬店的臨時醫療站治療,其中有一位歸僑青年李凌背部負重傷,彈片沒有取出,當時既無消毒藥又無麻醉藥,只能用鹽水沖洗傷口,然后硬生生地開刀取出彈片。當時李凌疼得滿身大汗,但他咬緊牙關,不吭一聲。這種頑強意志的表現,給了醫務人員極大教育。
扶傷抗瘧
1948年夏季,根據上級指示,粵桂邊縱隊主力從廣西轉移到中越邊境的越南河陽(今河江),與云南人民討蔣自救軍會師。在漫長的行軍途中,醫務人員的工作格外辛苦。由于部隊缺乏馬匹,醫療器械及藥品都要由醫務人員自己背;到了宿營地,別的同志可以休息,醫務人員還要上山找金銀花等中草藥,拿回來洗干凈煨成大鍋藥送到各單位給同志們服用,以預防疾病發生。平時還要挑水、燒水給傷病員洗臉、洗腳,對重傷員還得一口一口地喂飯、喂水,抬便盆等。
1948年8月5日兩支部隊在越南河陽會師,開始了整訓。由于水土氣候不適應等情況,加上生活條件較差,沒有蚊帳等防蚊設施,部隊中流行著惡性瘧疾和痢疾。當地老百姓把惡性瘧疾稱為“悶頭擺”,瘧疾是一種傳染病,是石器時代以來人類所得的各種疾病中死亡率極高的一種疾病,病原體是瘧原蟲,傳染媒介是蚊子,周期性發作。由于瘧原蟲不同,患者有的每日發作,有的隔日發作,有的隔兩日發作,也有的不定期發作。癥狀是發冷發熱,熱時大量出汗,頭痛,口渴,全身無力;冷時全身發抖,蓋多少被子都無濟于事。
中國部隊在越南河陽整訓期間,患“悶頭擺”的人很多,當時流行著這樣一首民謠:“要到河陽壩,先把老婆賣;若往河陽走,先把棺材買到手。”兩支部隊先后有2000多人在河陽整訓,就有近2000人得了“悶頭擺”。尤其是云南人民討蔣自救軍,水土不服的情況特別嚴重,死亡率很高。“自救軍”的1080多人中,就死亡300多人,超過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廣東、廣西來的同志得病的也有,筆者自己當時也得了“悶頭擺”,幾天不省人事,不吃不喝,后來在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下,才活了過來。嚴重的“悶頭擺”給醫務工作帶來繁重任務。華僑姑娘們因在越南熱帶地區長期生活慣了,對河陽的水土氣候較適應,得病的很少,有病的病情也輕一些,所以救治病員的任務主要落在她們身上。
當時的治療方法,除了在市場上買到少量抗瘧疾針水如奎寧蘭、奎寧血清、奎寧安替匹林外,就是到山上采集奎寧樹葉燒成大鍋藥給病人喝,還用奎寧藥片制成針水給病人注射。對一些發高燒的病人,民間叫“發痧”,就用“刮痧”的辦法治療。有的用中草藥燒成大鍋藥湯給病人服用,并蓋上毯子發汗。對患痢疾的病人,則用灌腸和服中草藥治療。經過幾個月的積極治療,基本上控制了疫情,大多數同志恢復了健康,為部隊于當年10月揮師回國在云南開辟游擊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磨煉成長
從事醫務工作的歸僑姑娘們在黨的教育下,在老同志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進步很快,不少人參加工作不久,就能獨立工作,有的還能擔負一定的領導責任。1948年初在廣西時,有一次,周僑挺和陳僑英被派去接送傷病員,為了能按時完成任務,她們連夜趕路,深夜密林中虎嘯狼嚎,她們毫不懼怕。1948年夏季,朱碧英、馮明、胡僑華、玉僑振等同志,都曾經擔任過有20多人至80多人的醫療站的負責人。
在工作中,姑娘們都發揚了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如1948年4月,部隊路經越南保樂一個傣族村子宿營時,突然遭到法帝國主義的飛機襲擊,子彈像雨點般掃射在醫務站所住的竹樓上。朱碧英、覃月英等同志不顧個人安危,一個個拉著、背著傷病員從竹樓上轉移到一個拐彎的地方躲避。傷病員剛躲避好,敵人的飛機就丟下一顆炸彈,離她們只有2米多。大家都很緊張,幸好是顆定時炸彈,當時沒有爆炸,才未造成傷亡。在治療傷病員時,朱碧英還把自己從家里帶來的錢買雞給傷病員吃,讓他們增加營養,早日恢復健康,參加戰斗。
戰勝困難
歸僑姑娘們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不僅學會了一些醫療技術,能治療一些常見病,還學到了做群眾工作的本領。
1949年春季,部隊在云南省硯山縣都地村設立了一個醫療站,有83名傷病員,由歸僑姑娘玉僑振負責。當時部隊處于極端困難時期,沒有給醫療站留下任何糧食和錢。玉僑振等同志白天護理傷病員,夜晚在油燈下給老百姓做衣服,織線衣、線帽,講革命道理給群眾聽,取得了群眾的信任。于是該村農會發動群眾給部隊捐錢捐物、捐糧或借糧給醫療站,解決了部隊的吃飯問題。
此后敵人來“掃蕩”,群眾又主動幫助醫療站把傷病員轉移到幾公里外的深山老林中,并給傷病員搭棚子住,按時送水、送飯給傷病員吃用,直到“反掃蕩”勝利。除1名重傷員犧牲外,其余82人全部恢復了健康回到部隊。
壯烈犧牲
這批越南歸僑姑娘,不少人被分配到連隊當衛生員。她們都表現很好,有的立了功,有的甚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在四支隊任衛生員的譚月娥,解放初期隨部隊剿匪兼當翻譯,因工作認真負責,及時搶救傷員,先后立功兩次。
一支隊七團三連衛生員黃碧英,1948年12月14日在云南西疇縣芹菜塘附近的觀音伐戰斗中,多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下搶救傷員,最后被敵人的輕機槍擊中,壯烈犧牲在戰場上,時年僅20歲。連指導員當即號召:“我們連的醫務戰士黃碧英同志為搶救戰友犧牲了,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勇敢殺敵,為黃碧英同志報仇。”指戰員們聽了立即鼓起勇氣殺敵,很快全殲了敵人。黃碧英的遺骸后來遷入西疇縣城南疆烈士陵園。
再如歸僑張玉珍,解放初期跟隨部隊剿匪,部隊駐扎在越南河江省黃樹皮縣城,1952年5月17日法帝國主義的飛機來偷襲時中彈犧牲,年僅22歲,她的遺體安葬在黃樹皮烈士陵園。上述兩位烈士的傳略,已記載在《文山州軍事志》和《從烽火歲月到黃金歲月》、《文山僑史資料匯編》等書中,其中黃碧英的傳略還載入《西疇縣志》中。
這些為革命而犧牲的烈士們,雖然離開我們已經半個多世紀了,但她們的事跡將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她們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