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鮮戰爭可能出現停戰。毛澤東針對這一趨勢,指示空軍要抓住時機,多讓部隊入朝參戰鍛煉。他就空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的問題,當面指示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空軍要抓緊時機參戰,以求得到戰斗鍛煉。新兵種初次參戰,不可能等到準備工作完全充分。
1951年1月21日,人民空軍首次空戰,空四師二十八大隊大隊長李漢繞到敵機后面將敵機擊傷,劉亞樓聞訊后親自發了賀電。1月29日再次空戰,李漢擊落、擊傷敵機各一架。“美國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被打破。這以后,飛行員劉涌新單機與敵六架F86戰斗機交鋒,首創志愿軍空軍擊落美空軍最先進F86戰斗機的先例。后來,周恩來意味深長地對劉亞樓說:“亞樓同志,你們空軍沒有完全執行主席的命令喲!”在場的人都怔住了,不解地望著周恩來。周恩來又說:“主席對空軍參戰,歸納起來說了三句話,空軍在戰斗中成長壯大;初次打仗,采取穩當的辦法為好;一鳴則已,不必驚人。對前面的兩個指示,空軍如實遵照執行了,只是后一句話,被改成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周恩來風趣的話語引出了滿堂笑聲。
原來,空軍入朝參戰之前,劉亞樓曾希望“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毛澤東則說“一鳴則已,不必驚人”。劉亞樓按照毛澤東的指示,提出了空軍入朝作戰之“積蓄力量,選擇時機,集中使用”的12字方針。從1950年u月到1951年5月,劉亞樓緊鑼密鼓,使得空軍總共組建了十個殲擊師,兩個強擊師,兩個轟炸師和一個運輸師,大大加強了人民空軍的力量。
“初次打仗,不要設想一鳴驚人,一鳴則己,不必驚人。”毛澤東這一科學論斷,是建立在中美空軍力量對比基礎上的,是實事求是的。當時,美侵朝空軍和志愿軍空軍力量對比,無論是從飛行員和指揮員軍事素質上講,還是從飛行技術上講;無論是從飛機質量上講,還是從數量上講,雙方對比懸殊之大,在世界空戰史上都是罕見的。志愿軍空軍要和擁有陸海空相配合的美國空軍作戰,制空權必然在美國空軍手中,這對志愿軍空軍作戰極為不利。再加上志愿軍空軍指揮機關、飛行部隊、地勤部隊軍事素質都不高,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等到軍事素質提高了再打。志愿軍空軍只能是邊打邊建,邊打邊練,在戰斗中成長。毛澤東說過,革命戰爭“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干,而是干起來再學習,干就是學習”。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就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斗中成長的歷史。志愿軍空軍和美國空軍相比,在技術上、數量上雖處于劣勢,但因有全國人民的支持,有經過長期戰爭考驗的、從陸軍調來的大批骨干,有陸軍豐富的作戰經驗可以借鑒,一定能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在戰斗中成長。這一點,已經被歷史所證實。在兵力使用上,空軍黨委主張積蓄力量,選擇時機,集中使用。1950年12月3日,劉亞樓將上述設想報告毛澤東。毛澤東于12月4日批示:“同意你的意見,采取穩當的辦法為好。”這就是志愿軍空軍的“積蓄力量,選擇時機,集中使用”的作戰方針。
志愿軍空軍從1950年12月至1953年7月參戰兩年零8個月,共擊落美國侵朝空軍和其他國家侵朝空軍飛機330架;擊落了美軍空中英雄戴維斯,擊落了美軍“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席爾,并創造了用活塞式飛機擊落噴氣式飛機的范例。美空軍參謀長范登堡將軍不得不驚呼:“共產黨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主要空軍強國之_。”
(范桂梅據《黨史博覽》等史料加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