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金融危機蔓延全球的初始階段,各國政府和央行都紛紛注入巨資來拯救本國的金融機構,華爾街也處于崩潰的邊緣,最受矚目的應該是2008年底的雷曼兄弟破產案。
當時,億萬富翁索羅斯提出對歐元體系的懷疑,但似乎毫無依據。今年7月12日,當意大利和西班牙兩個歐盟主體經濟國家的風險溢價達到創紀錄水平時,才淋漓盡致地暴露了歐洲一體化政治和經濟體系的弱點。
今年7月,國際評級機構對歐元區周邊國家的評級下調,加上歐元區7月11日財長會議未能解決對希臘展開第二輪救助問題,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別占歐元區生產總值的17%和11%)的國家風險又同時飆升102和80個基點,創下歷史新高。兩國的債券收益率高達6%,股市一度陷入高度恐慌,歐元區績優股( Euro Stoxx 50)股價波動上升至今年最大值。
眾所周知,這兩個歐盟核心經濟體一旦淪陷,其巨大的經濟規模會導致救助基金短缺,歐盟必須尋求擴大救助基金規模或債務展期的辦法,歐元體系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可笑的是,索羅斯的預言竟然可能成為現實。
對意大利的信譽評級下調有是原因的,意大利過去10年的經濟增長率為2.5%,負債率占生產總值的120%,僅次于希臘,其中53%是外債。意大利的出口貿易不斷降低,政治形勢長期處于混亂狀態,尤其是總理貝盧斯科尼和經濟部長特雷蒙蒂之間的意見分歧,都是意大利國債收益率上升的根源所在。慶幸的是,意大利的緊縮政策在7月15日勉強獲得通過,給了歐盟喘息的機會。作為第三大歐元區經濟體,意大利是否能渡過這次危機,對歐元區至關重要。
要穩定并控制歐盟目前的緊張局勢,必須做到以下三點:其一,批準對希臘的債務重組和新的救助方案,并保證其無違約風險;其二,歐洲央行繼續購買受影響國家的債券;其三,史無前例地允許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在二級市場購買政府債券。歐盟領導人的決策多數在本國競選和歐盟一體化選擇之間徘徊,其實,多數領導人在選舉之前早已失去了選民的信任。
對希臘的第二輪救援計劃審批通過的關鍵,是民間部門和銀行的參與,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責希臘債務救援計劃的官員保羅湯姆森承認:“基于國際組織對希臘信用評級的潛在影響,歐元區當務之急是尋求確保希臘銀行的流動性機制”。IMF預計,盡管希臘批準了緊縮計劃,其經濟將收縮3.8%,也就是說,2012年,預計希臘的公共債務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60%~170%。
由于歐盟成員國各自為政,決策上猶豫不決,導致歐盟峰會推遲,德國總理默克爾目前同意在7月21日舉行特別首腦會議,但前提是,在會議前歐盟各國就希臘預計1100億歐元的救援計劃達成共識。歐盟協議落實的最大困難在于德國、奧地利、荷蘭和芬蘭要求私人銀行貢獻約300億歐元的第二輪救援資金,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等于默認違約。歐洲央行的忠告是:只要有一個歐元區國家違約,其后果可能比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更糟糕。
人們在撰寫20世紀初經濟史時,評判了歐洲和美國的政治領袖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時,應對金融危機的管理角色的失敗。而目前歐盟遇到的問題也表明,只有一致性的決策,才可以防止系統性危機或結構性的錯誤。
英國前財政大臣布朗針對歐元區危機,引用了上世紀30年代溫斯頓·丘吉爾批評當年歐洲諸政的名言,形容當前歐盟領導者的狀態:“他們僅僅為一個決定而猶豫不決,有了決心卻拖泥帶水,信心猶疑不定,見解隨波逐流,掌權者虛弱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