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試航
新加坡《聯合早報》
2011年8月17日
8月10日,中國改造自“瓦良格”號的航空母艦試航,開啟了中國的航母戰略之路。這對中國而言,關系國家的發展戰略,意義深遠。
美國一直呼吁中國做“負責任的大國”,說穿了,就是希望中國能夠做一個可以共同參與國際事務的大國。但對中國來說,更希望能夠共同和美國管理國際事務,因為以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并作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中國希望能夠在國際上扮演更有能量的角色,好在世界體系上,處處有中國的身影。
中國雖然號稱不稱霸,但航母開航,已表露了中國的心跡。中國從來沒有放棄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和空間,目的乃在借此展現實力。這是中國力圖在國際戰略的地圖上,讓中國的戰線更加的突顯明確。
編譯:孫悅
孔子學院和臺灣書院
《華爾街日報》
2011年8月14日
看起來,臺灣在防備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的同時,也正在計劃對大陸步步緊逼的軟實力進行反攻。
其中一步似乎是受了孔子學院的啟發,臺灣政府近期透露要在海外開設文化中心的計劃。根據臺灣政府信息辦公室的資料,第一批文化中心全稱叫做“臺灣書院”會于秋季在紐約、洛杉磯和休斯頓開始運作。
面對中國日益增強的國際政治支配力,以及它對臺灣日益強硬的主權宣稱。臺灣轉向“文化外交”來延伸自己在海外的利益。然而這個計劃爭議不斷。爭吵的焦點在于:到底什么才是臺灣文化。
注重于宣傳國語是書院計劃最受爭議的方面,同時也是從軟實力角度講最重要的立足點。臺式國語與大陸普通話有一些不同,正當世界各地越來越多地學習中文,向他們介紹臺式中文可能有助于讓人們注意到這個小島的特別之處,包括它特有的風俗和思維方式。
不過即使大多數臺灣人能講國語,許多來自南部的臺灣人,或者說傾向于臺灣獨立的“泛綠”人士更喜歡說當地的閩南話(臺語)或者是別的方言,即在17~19世紀由南中國傳來的客家話。
“看起來政府將臺灣文化定位成中國的一個分支。”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說:“我們的文化是一種混合文化,有著很強的日本特色,還有一些荷蘭和西班牙文化的痕跡。”
政府新聞辦公室高層楊永明說,書院計劃包括臺灣文化的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并會包括島上的非中國文化。他解釋說,這一中心之所以著重于國語,是因為“臺灣文化的主要部分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
臺灣書院到底是否能在與只代表北京利益的孔子學院競爭中獲勝,我們拭目以待。
編譯:韓林
唐英年:完全垃圾
香港《明報》
2011年8月20日
李克強訪港期間,示威區設在遠處,有市民和港大學生因高叫口號被帶走。香港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回應媒體,否認政府刻意打壓示威者,令李克強聽不到反對聲音,并說政府有必要在政要訪問香港時,保持政要的訪問順利,政府完全尊重傳媒的采訪自由,表示李克強每場活動都有安排傳媒采訪。
事實上,李克強在港出席的20場活動,不足一半供記者采訪,而采訪歡迎晚宴,也只能在酒店房間看電視直播;其余活動,記者只能透過政府新聞處發出的新聞稿及短片了解活動情況。
出席同一活動的范徐麗泰亦不認同警方濫權,但她不認為港府為討好領導人而抹殺“一國兩制”,“這只是對領導人的保護及禮節,待客之道與一國兩制并無關系,請大家不要上綱上線。”她說。
編譯: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