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新加坡人,陳海洋確實太不像了。用廣東味夾著北京腔的普通話,歷數北京的土特產和名小吃,簡直可以說是口若懸河。愛吃四川菜,對地鐵的各條線路以及所路過的食肆了如指掌。聊天中甚至談到了好多記者根本沒聽過的食客聚點。“做酒店嘛,愛吃是一種職業要求。”
短短幾年時間,他完成了個人職業生涯的跨越,從市場銷售部總監到住店經理再到北京千禧大酒店總經理。而他對北京乃至中國酒店業也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至于說到生活方面,“非常適應。”他說,“我沒把自己當外國人看,客人、員工、朋友也沒有。北京讓我有一種家的感覺。”
《財經文摘》:您提到你曾經在奧運會期間在北京某奢華五星級酒店出任住店經理,全權負責奧組委貴賓的日常起居,這中間有那些讓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嗎?我們知道,這其中有薩馬蘭奇、羅格,也有歐洲國家的皇室成員。
陳海洋:在這一點上我想說的是,我沒有把自己當外人的同時,北京也沒有把我當外人。
奧運會持續18天,而我們的整個接待工作,從一開始到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基本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這期間我一個人要負責很多方面,除了平時的餐飲、客房、服務、娛樂之外,還要加上非常繁重的安保任務,要和承擔安保工作的警方協調。同時還有數倍于平時的與各個大使館的接洽工作。我記得我一天可以接到好多個不同大使館的電話,讓我照顧好來自這個國家的政府首腦或者王室成員。當時壓力確實是很大的。每天睡覺的時間也非常少。
當然,除了我之外,酒店的每一個員工都非常辛苦,盡管這么辛苦,但是他們工作得還是非常認真。他們也認同我說的,這個時候他們覺得不僅僅是為自己工作,也是為國家的榮耀而工作。這一點讓我很感動。
不過,要說印象最深的其實有很多。比如我記得有一次一場重要的比賽結束之后已經是午夜12點左右。客人們看完比賽回到酒店吃夜宵。我們的幾位大廚一直等候在餐廳,為客人準備。我也去餐廳幫忙并且作陪。因為那時大家已經非常熟悉,客人們完全拿我們當朋友,無論是任何身份都非常謙讓也非常尊重秩序。和我們的工作人員交談、開玩笑等氣氛很好。運動會結束后,我們收到了奧組委辦的感謝信。
我非常感謝北京信任我,也感謝參會的所有貴賓信任我。這是我的榮幸。
《財經文摘》:你現在出任北京千禧大酒店的總經理。那么與整個CBD乃至是全北京的五星級酒店相比,北京千禧的優勢在哪里?
陳海洋:首先,北京千禧大酒店的業主和管理集團是同一家公司。作為酒店的直接管理者,我覺得這一點比較重要,使酒店整體的工作的方向及目標更加一致。千禧國敦酒店集團來自我的家鄉新加坡,是一家規模很大、很有實力的集團。旗下的酒店在歐洲、美洲和亞洲都有分布。它的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
其次,應該是地理位置吧。北京千禧大酒店的地理位置應該說非常好,基本在整個CBD商業區的中心位置,而且門口就有地鐵站,非常方便。
然后是酒店本身的硬件和軟件。硬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可能更重要的是軟件,是服務和特色。相信你們在大堂也看到了,客人很多。我們酒店客房的入住率在整個北京都是非常高的。我相信客人不僅僅是看上我們的硬件,他們更喜歡是我們酒店的氛圍和感覺,這比起華麗裝飾可能更加能夠吸引顧客。
《財經文摘》:北京的發展確實非常快。在您看來,北京的酒店業和新加坡相比是否有區別,比如這中間有文化差異嗎?您對北京酒店業未來的發展怎么看?
陳海洋:我覺得其實文化差異并不是非常大。畢竟都是華人社會,也都是以漢語和英文為主。唯一的區別可能是從行業生態上來說,新加坡的酒店業相對時間上長一點、穩定一點,沒有北京變動得這么頻繁。北京的快速發展和快速變動導致了在人才上有些青黃不接。這是整個北京乃至整個中國酒店業的問題。現在中國的年輕人都是“80后”。中國的政策決定了很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里都只有這一個小孩。父母從小就比較嬌慣。加上現在社會競爭激烈。總體的感覺是這些小孩都比較浮躁,沉不下心好好做事情。在一個崗位上做不到半年就想晉升或者跳槽。而且不是太在乎Team Work,喜歡自己一個人做事情。
但是酒店這兒行業是需要行業沉淀的,要想做的好,必須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驗。我記得我曾經面試過一個北京的小孩,開口就問:“我可以在一年之內做到部門經理嗎?”我當時真的被嚇到了。
說到對北京酒店業未來的發展,我總體還是很樂觀的。這個跟中國的經濟發展有關。CBD也許還會繼續東擴,北京會越來越商業化和國際化,承辦的世界級會議也會越來越多,這對北京的酒店業都是非常好的機會。但是基于目前酒店業內人才問題的現狀,我個人覺得企業的人才計劃顯得很重要。比如,用怎樣遠期培訓計劃吸引年輕人能夠沉下心來學東西和做事情。讓他們不是那么基于短期利益來頻繁的變動。
《財經文摘》:您在全球很多城市都待過,在也曾在中國的幾座城市工作,對北京的印象如何?
陳海洋:其實我在北京已經有一段時間了。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我在北京某奢華五星級酒店做住店經理。整個大會期間,我都在參與北京奧運的酒店接待工作。當然,后來我離開北京,去了一家大連的酒店。現在回來,也是一種緣分。我對北京的印象就是好吃、好玩,而且變化非常快。不斷有新的樓建起來,不斷有新的事情冒出來。這種感覺是在世界其他城市沒有的。
另外一個感覺就是很親切,華人之間都有一種親切感,我工作在北京,家人也在北京,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外國人,事實上,同事和朋友們也沒有。這和我第一次來北京的時候是有差距的。我記得我第一次來北京時候是在七幾年,當時還在念大學。穿著T恤牛仔褲,腰上還別者Walkman,特別興奮地到天安門廣場去晃蕩。遇到有一個演出,就去排隊買票。結果好容易排到我,售票員卻指著我說;“你,排那邊。”我問為什么。售票員說:“看你這身衣服就不是中國人,去隔壁外賓窗口排隊去。”我回過頭看見后邊人都穿著藍色或者綠色的衣服。實在沒辦法,只能去買貴好幾倍的外賓票。現在,怎么可能有這樣的事情呢?現在的北京滿大街都是外國人,各種膚色,各種語言,再也沒有誰會被要求買什么外賓票。大家穿著各種顏色的衣服,吃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毫無疑問,北京現在已經是極具吸引力的國際化大都市。我現在對北京已經有一種特殊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