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四處發帖譴責自己公司不承擔社會責任的“憤青”員工,到現在對過去的所為懊悔不已,并且完全支持公司慈善方式的“中國式慈善”質疑者,歐的轉變之大,連他自己都覺得驚奇。現在的歐依然憤怒,只是憤怒的對象發生了轉變。
這里是建外soho東區的星巴克,歐反復為自己的遲到道歉,同時也忍不住問,“不會用真名吧?隨便聊聊就好。”
歐今年28歲,北大畢業,射手座,不過大家都叫他Maddox。在一家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工作四年。
2008年年初,通過近十輪的筆試和面試,歐終于進入了這家跨國公司。而剛到公司不久,就因為在各個論壇上質疑自己公司拒絕承擔社會責任,在幾個月之內,火了。
“當時趕上08年汶川地震,回家沒什么事兒就在電視上看救災。看見那些小孩這么小就死了,書包就那么整整齊齊地擺著,哭得不行。電視上不是號召我們捐款嗎?我和好幾個朋友都去捐紅十字會。我捐了兩千多。”
那段時間,他看見電視上的和報紙上關于抗震救災的報道,覺得自己確實做了一件好事。他甚至想過要去汶川做志愿者,“但我覺得公司不會讓我去的。對公司來說麻煩,對個人的職業生涯也不好,很有可能你就被頂替掉了。要么你就選擇辭職。”歐快速喝了一口面前的咖啡,又迅速放下,顯然這咖啡還有點燙。“我不想辭職。”
此后幾個月里,歐對各個企業的捐款數字非常關注。他甚至自己做了一個Excel表格,把自己找到的媒體公布的企業捐款數字全部列了上去。按照他的描述,捐款總額最多的是民營企業,也包括香港和臺灣的一些企業,數額都是數千萬乃至上億;其次是央企和國企,平均也是上億,但由于考慮到他們規模大,這筆錢對他們來說并不多;捐款最少的是外企,多數外企捐款數額都沒有超過千萬,有的甚至壓根兒沒有捐款。這讓他的憤怒情緒迅速燃燒起來。
他開始在天涯上羅列這些表格,控訴跨國公司的“鐵公雞”行徑。這些帖子在地震后的那段時間里在網上一呼百應。有自稱是其他公司員工的人表示自己的公司也有類似的情況,有的則從鴉片戰爭開始,歷數西方侵略者掠奪中國的無恥行徑,并將其現在的跨國公司稱為“西方的新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再次掠奪”。
歐說,其實他并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多數時候,他并沒有參與對外資企業的攻擊,而是繼續把目光集中到那些沒有在地震中捐款的企業和機構身上。聲討外企的同時,也對國內捐款不積極的企業家進行聲討。比如,他參與了一個網絡上聲討王石和萬科的行動,理由是王石當時要求萬科的員工每個人的個人捐款不要超過十塊。發帖的主要陣地是天涯社區和百度貼吧,后來這些帖子在網上傳播得非常廣。他相信,正是在包括他在內的網民以及媒體的聲討下,萬科集團最終妥協,王石公開道歉并且追加了一個億的捐款。
然而,真正讓歐紅起來的并不是天涯,而是公司的BBS。他把一些質疑跨國公司的帖子貼到公司論壇,沒想到得到了大量的頂貼和跟帖,成了公司同事之間熱議的內部八卦。他甚至組織一批員工,聯名要求公司追加捐款。很快,公司領導找他談話。“雖然我都是匿名發帖。公司每個人有固定的位置,IP地址也是固定的,誰發了什么,一查肯定能查出來。我以為我這下完了,分分鐘被踢出公司。”
但沒想到,上司并沒有請他離開,也沒有給他任何處分,而是向他介紹起公司處理慈善事務與承擔社會責任的原則,甚至邀請他到公共事業部任職一段時間。他說,在那之后,他才得知總公司和一些國際性的慈善基金有合作項目。另外,對員工個人,公司不鼓勵太多的直接捐款,而是提倡員工自己參與到慈善活動中來。每年公司會組織志愿者,帶上本公司的產品或者購買醫療、學習用品等直接帶到貧困山區捐贈給當地需要幫助的人。當他問到為什么要用采用這種方式,上司解釋說,公司在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分公司,各個國家國情不一樣。因此,公司制定原則時必須考慮到各個分公司的一致性,同時又要保證達到最初的善意目的。而捐款這種方式在中國則存在太多的缺陷……
在這以后,歐回到原來的部門繼續工作,風波漸漸平息。
“當時沒有聽懂。但就覺得公司的做法肯定有他的道理。”
咖啡開始涼,歐的話卻好像收不住。“最近紅十字會和慈善總會的黑幕被報道出來之后,自己好像被打醒了一樣。”最近,他又加入到網絡聲討紅十字會和慈善總會的聲浪之中。
“你覺得我以前蠢嗎?”
我遲疑了一下,沒有回答。
“簡直是蠢瘋了!拿自己廉價的憤怒去幫助國內的慈善機構賺這種黑心錢!”他突然很大聲,咖啡廳頓時安靜了。
“那你現在呢?怎么看企業捐款。你個人還會捐嗎?”
“笑話,當然不可能。不過如果是公司自己的慈善活動,我一定會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