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使處于微利時代的中國家紡產業遭受重創,家紡產業再一次走到了全面發展與轉型提升的關鍵時期。作為全國唯一工藝家紡名城的山東省文登市,積極應對挑戰,著力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決策,加快調整家紡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在危機中尋找了機遇與出路。本文從金融危機背景下家紡產業發展面臨的障礙出發,從市場戰略、品牌戰略、政策手段等方面對其路徑選擇及取得的成效入手,進行了初步探索,以求得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啟示。
關鍵詞:家紡產業;轉型升級;路徑選擇
一、引言
從世界范圍看,當前各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都呈現出明顯的集群化趨勢。集群區域內除少數大型核心企業外,絕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圍繞大型企業核心產品形成分工網絡,彼此間的關聯度隨產業的發展而逐漸加強。此外,集群還可以把企業個體的風險部分地轉化為整個企業集群的風險,而整個中小企業集群的風險在很大程度上作為行業的系統風險,本身有很強的發展規律,具有較強的可預測性、可把握性和可規避性。
集群式發展是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地處山東半島東部沿海地帶的文登市,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綜合實力日益增強,位居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前列。特別是近年來借力地處“藍色經濟區”腹地優勢,文登市委市政府強化“金融先行”意識,大力支持金融創新,著力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把金融業作為推動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抓手,地方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在產業經濟尤其是縣域塊狀經濟集群化發展的趨勢下,截止2011年4月末,文登家紡產業擁有企業(業戶)4200多個,從業人員13萬多人,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實現利稅24億元,初步形成了以大型骨干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配套發展,集紡紗、織布、染整、針(復)織、巾被(服裝、裝飾材料)為一體的產業鏈。先后被評為“中國工藝家紡名城”、“全國產業集群品牌五十強”、“2009第三屆中國百佳產業集群”、“山東省優質工藝家紡產品生產基地”等榮譽稱號。2007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以來,文登家紡產業在國際消費市場低迷、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和原材料、能源成本攀升等不利因素下,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通過轉方式、調結構,積極探索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整個產業保持了健康的發展態勢,走出了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整個行業進入了后危機時代新的發展快車道,促進了全市經濟與社會相得益彰、互利共贏良好局面的形成。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家紡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障礙
(一)市場需求不足和市場競爭加劇加大了轉型升級的壓力。國際需求市場疲軟,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卷土重來。美國、歐盟等家紡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而走向持續低迷,家紡產品出口面臨外部需求減弱的嚴峻考驗。同時,為振興本國經濟,世界各國紛紛加強了貿易保護,中國家紡企業面臨著發達國家設置的以綠色環保和新的技術質量標準為限制條件的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成為家紡出口最為嚴格的屏障。同時,一些新興發展中國家如東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憑借著更廉價勞動力和貼近主要消費市場的地緣優勢,擠占家紡的國外市場,出口的艱難迫使企業不得不轉向內銷,進一步加劇國內市場競爭。
(二)盈利能力下降,抗風險能力弱。在危機來臨時,那些有自主技術、自主品牌和自主營銷網絡,管理水平高、市場開發能力強的企業才能生存,而單純依靠低價競爭和簡單要素擴張的企業可能被大量地淘汰出局。家紡產業以“價廉物美”走向國際市場,產業整體利潤率極低,金融危機前家紡產業利潤率還能保持在3-5%左右,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出口困難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響,2010年,利潤率跌到了1-2%。有些企業沒有利潤甚至虧損,難以生存。
(三)產品研發能力不強,缺少自主品牌。在眾多家紡企業中,除少數企業有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技術并采取國內外市場銷售“兩條腿”走路外,大部分家紡企業都采取按國外客戶要求貼牌生產、全部依賴出口的單條腿走路方式,產品研究能力不足,生產和價格完全受制于人,難以回避巨大的國際市場風險。另外由于缺少宣傳和消費教育,家紡行業在國內市場的品牌和市場影響力遠不如服裝業,由于缺少品牌和自主創新而且也不了解國內市場需求,導致大部分家紡企業在危機過后無法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短時間內很難打開國內市場。
(四)無序競爭導致效益低下、制約整個行業發展。民營家紡企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市場準入的門檻低,面對激烈的競爭,價格成為競爭的利器,行業內部各自為戰,互相擠壓,無序競爭現象比較嚴重,一方面,企業因為價格戰而降低了經營效益,積累能力減弱,影響到生產經營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企業各自為政的生產經營方式也不利于開拓國內外市場,共同應對市場風險。
三、文登市家紡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及明顯成效
(一)全方位金融政策扶持,實施政府推動戰略。根據紡織工業協會2008-2010年公布的信息,全國四成紡織企業存在融資難問題。有關研究表明,在當前我國金融抑制嚴重的條件下,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表現出如此強勁的生命力,背后必有金融的巨大推動力,集群內中小企業具有融資優勢已得到大量學者的證實。早在2008年,當地中國人民銀行文登市支行就針對家紡產業建立了支柱產業監測制度,定期向上級行和地方政府匯報家紡產業發展情況,并推動政府出臺了《關于鼓勵家紡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文登家紡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等政策,著力培植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強的家紡龍頭企業,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全力扶持。當地市政府設立骨干企業發展基金,每年籌集8000萬元,對連續兩年累計投入2億、4億、6億元以上的企業,分別400萬元、800萬元、1000萬元的貼息資金扶持。加大政策性資金爭取力度,為萬得集團年產億米高檔布料染織項目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技術改造項目資金2360萬元。對新上中小家紡企業實行3年稅收等額返還政策。推出了“減負讓利保增長”行動,全面梳理收費項目,按照“能清則清、能減則減、能緩則緩、能免則免”的原則,積極為企業減壓3400多萬元。為幫助企業應對金融危機,采取注入資金、向企業提供財政性周轉金等方式向家紡企業提供資金支持2.6億元,保證了企業的正常經營,培育出了一批有較高聲譽、較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二)堅持“兩條腿”走路,實施內外銷市場并重戰略。一是打響地域品牌,抱團共闖國內市場。自2009年起,作為一個地域品牌,“文登家紡”內銷戰略全面打響,通過歷時7個月的“2009文登家紡六省三十市”展銷活動,現場銷售家紡產品3300多萬元,在展銷地及周邊城市新設立家紡專賣店(經銷點)93個,接內銷訂單2.3億元、出口訂單1.01億美元。2010年文登又啟動了“2010文登家紡十省四十市”展銷活動,截至2011年4月末,已在廣州、上海、紹興、重慶、寧波、深圳等地舉辦了31站展銷,接內銷訂單2.4億元,出口訂單6800萬美元。
二是采取差異化策略,積極開辟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文登家紡一方面依靠信譽、質量、價格等優勢,通過參加國際博覽會等方式,搶占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歐美等傳統市場的優勢地位。2010中國國際家紡服裝產業博覽會3天時間,文登家紡就取得6.3億元訂單,其中外銷4.7億元,內銷1.6億元,現場銷售產品 1100多萬元。另一方面,瞄準中東、東歐、非洲等受國際能源和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刺激、購買能力增強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細分市場,深挖市場盲點,積極開辟新興市場。如蕓祥集團通過開辟俄羅斯、南非等新興市場,新增訂單1.2億元。
(三)堅持走出去,實施“東西對接”戰略。文登家紡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東西對接”號召,到省內西部地區投資辦廠,既充分利用當地的優惠政策,實現生產規模的迅速膨脹,又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帶動其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效解決了企業招工難問題。如藝達集團投資8億元在菏澤建設工業園,園區東西長兩公里,由藝達家紡、藝達紡織、藝達棉紡、包裝輔料、棉品加工區、床品加工區等八大廠區組成,集原料和成品加工、物流配送、賓館服務等功能于一體。購進360臺特寬幅噴氣式織機,并以此為鏈接,與紡紗、染整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形成紡紗、織布、印染、成品加工、物流等一整套完整的家紡產業鏈條。同時把文登工業園打造成貿易中心、技術中心、產品研發中心和高新生產設備聚集區,形成了東西優勢互補、比翼齊飛的新局面。
(四)加快人才引進和技術創新,實施品牌帶動戰略。采取大型骨干企業帶動、中小企業跟進戰略,通過技術創新,發揮品牌帶動效應,努力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藝達、云龍等家紡企業先后引進技術人才500多人,建立研發中心12個,投入研發費用1.7億元,全面加強與高校、專業科研單位的合作,達成產學研合作同盟。組織大批市場調研隊伍,從款式、花色、材質等各方面考察國內外消費者的喜好、消費特點和消費檔次,并在設計中注重融入適合當地消費者的文化理念,同時積極應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以每天100多款新產品的速度搶占國內外市場。目前,文登家紡企業擁有“藝達”“云龍”等3個中國名牌、2個國家免檢產品、1個中國馳名商標、7個省級品牌和著名商標。如萬得集團依托“山東省生態繡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發優勢,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與國內外院校及專業研發機構建立信息、人才、技術互動機制,加快新產品的研發步伐,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公司投資5.2億元新上成品工業園和年產億米的印染織造項目,打造印染、印花、織造等相配套的產業鏈條,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主導產品榮獲中國名牌產品和國家免檢產品稱號,成功打入“沃爾瑪”“家樂福”等國外大型連鎖超市,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銷售價格和盈利水平。
(五)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精細化水平和勞動績效戰略。金融危機發生后,金融繼續加大對家紡產業的信貸投入,累計投入中長期貸款10億元,同時提供配套的流動資金支持16億元,強力助推骨干家紡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形成了骨干帶動、產業聚集、配套協作的家紡產業發展新格局。如支持藝達集團先后投資2.6億元從瑞士引進了61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飛梭電腦繡花機,投資8400萬元購置800臺多頭電腦繡花機等大批成套先進設備,原本幾千人的活,現在700個工人就可以完成,生產效率提高幾十倍,在全國同行業中率先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又如支持云龍繡品投資近億元從瑞士引進一條生產線,生產該公司新研制開發可替代進口的LONTEX“三防一透一阻”新型仿生高檔面料,該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了傳統面料性能的升級,成為全國最大的特種面料供應基地、最大的醫用床上用品供應基地。
(六)組成經營聯合體,實施利益聯盟戰略。部分企業按照“自愿結合、產品相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以骨干單位為依托,每3-5家企業聯手組成30多個家紡聯合體。聯合體的建立具有多方面的優點:一是解決了部分企業沒活干的問題,縮短了加工周期。如魯東藝品接單700萬元,自己做400萬元,其余300萬元由其他3家企業來做,工期由1個多月縮短到不到半個月。二是融合技術力量,加快技術創新。以裕祥、福璐等企業為例,單個企業的技術力量都比較薄弱,組成聯合體后,技術研發力量得到整合,已開發新產品20多個,多接訂單500多萬元。三是以強帶弱,資金使用效益明顯提高。銘元家紡發揮自身資金相對寬裕的優勢,購買原材料,將接到的訂單和原材料分散給寧祥、鴻福等聯合經營企業生產,使其它企業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能夠正常生產,實現共贏。1季度,這些聯合體共接訂單3億元,基本實現了企業不停產,職工不下崗,業戶有活干。2010年,這些聯合體共接訂單10億元。
四、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啟示與借鑒
通過對文登家紡產業轉型升級路徑選擇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幾點啟示與借鑒:
一是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行業指導。政府要做好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加大政策和鼓勵性資金支持力度,引導整個產業加快轉型升級,迅速膨脹規模,提高效益,發揮對地方經濟的支柱作用。行業主管部門也要做好行業的監測指導,形成區域特點。
二是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金融支持。企業單純依靠自身積累,很難完成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必須依賴金融信貸支持;在短期資金周轉上,需要金融提供更多的融資選擇,可設計基于集群企業特點的即期“打包”式貸款產品;在回避利率、匯率風險方面,也依賴于金融提供合理的信息咨詢和避險工具。
三是轉型升級離不開家紡產業企業自身努力。首先,企業必須堅持產品和技術創新,提高品牌意識,抓住國家調結構轉方式的有利時機,利用好國家和地方出臺的各種優惠政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競爭力。其次,要堅持“兩條腿”走路,采取抱團方式,共同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避免單一市場變動帶來的風險,打響整個區域品牌,提高整個產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偉.集群中小企業融資機制研究與路徑設計:基于濱州紡織產業集群的視角.
[2]林鳳霞.新形勢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研究.PDF.
[3]中國行業研究院.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遇到的障礙及建議情況分析.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威海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