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大賽(第二屆中國戲劇獎? 梅花表演獎)于5月8日(北片)和28日(南片)分別在山西太原與四川成都舉行。此次比賽中,上海“梅開三朵”:上海京劇院安平以《成敗蕭何》中飾演“韓信”(一度梅中排名第二)、上海越劇院王志萍以《蝴蝶夢》中一人飾兩角“田秀”和“村姑”(排名第十)、上海京劇院王珮瑜以《趙氏孤兒》中飾演“程嬰”(排名十六)榮獲中國戲劇梅花表演獎。
8月5日,市劇協為三位梅花獎上海獲得者召開座談會,邀請上海的戲劇專家三人取得的成就,針對目前的演出情況,展開了熱烈探討。在發言中,與會人員主要就以下幾點進行了暢談:
一,獲獎既是對演員自身努力的回報,也是其個人成長中的一個過程。
座談會上,大家對三位獲獎者的個人條件和近況分別進行點評,認為他們的獲獎是實至名歸。三位既有良好的天賦,更有后天的勤奮,此次獲獎是對此前努力的一份回報,更是其此后成長的一種激勵,希望他們珍惜這個歷程,將所有的人生歷練當作寶貴財富,進一步開拓自己的藝術空間。
安平、王志萍與王珮瑜分別來自京劇和越劇,發展道路不盡相同,但三人或多或少都經歷了坎坷挫折,在不懈努力和堅韌追求中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如安平輾轉津京滬,從血氣方剛的小伙子成長為融銅錘與架子功為一爐、成功塑造新人物的優秀京劇演員;曾因一票之差錯失梅花獎的王志萍,惜敗后遠赴海外7年,仍不放棄對越劇的癡迷,一旦回國便自主組織劇目《蝴蝶夢》的制作與編排;王珮瑜則曾辭職下海創辦戲曲工作室,進行了一番實驗后,又回歸京劇院。
二,演員個人的發展與劇目的創作密切相關,繼承與創新是永遠的課題。
安平是文武兼備的裘派花臉,而有意識突破行當;王珮瑜是老成卻清新的余派女老生,敢于嘗試時尚;王志萍是盡得真傳的王派傳人,唱法又不局限于王派。對他們三位突出鮮明的藝術優長和絕不保守的自我意識,專家們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也直言不諱地指出每個人的相對欠缺之處,并一一給以相應的、繼續完善的建議。
大家一致認為,演員要清醒明白,在功夫上做到文武全面,自覺彌補個人條件的不足,也要善于尋找適合自己的劇本。在思想、藝術各方面趨于成熟的前提下,應該敢于嘗試創作新戲;在塑造個人藝術個性的同時,打造優秀的劇目。
其中,有專家提出弱化流派、規避行當,或從創新角度出發,建議他們成為“創作型”演員,不能“等、靠、要”,或從吸引觀眾角度,希望他們處理好“內行評價與時代審美之間的關系”;也有專家強調尊重傳統,遵從傳統戲曲的審美情趣,先做好藝術的傳承和守成,再結合自身條件和市場情況,展開個人風格的追求。
多位專家從各方面舉例尚長榮先生潛心創作的事跡,說明他在擁有深厚根底的基礎上,活用傳統、激活傳統,從中做新的追求,將創新與傳統做了極好的結合,并且尚先生專注事業的精神、藝術之外的修養、培養后學的愛心,都值得大家在感佩之余,更要深入學習。
三,獲獎后的道路如何走,牽涉到多方因素,但最終由演員個人的素養所決定。
與會者認為,梅花獎的獲得,標志著獲獎者已經踏上“藝術家”這一臺階,接下來要注重藝術水準的進一步提高,向“藝術大家”的目標邁進。而腹有詩書氣自華,“演員的藝術素養有幾分,都表現在舞臺上”,文化素養最終決定了演員的藝術道路。
從過去到現在,得獎是水到渠成;從現在到將來,藝術仍然任重道遠。大家建議,演員要更多地學習文化知識,廣交朋友,敞開胸懷接納意見,珍惜個人的藝術才華,保持敏銳的藝術觸覺,發揮藝術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延長藝術生命;在具體的創作上,要“用自己的頭腦、遵從自己的優勢、為人物服務”來演戲,力戒浮躁和淺薄,力求做到思想性、藝術性和欣賞性三者俱佳。
大家并提出,戲曲演員應處理好流派與行當的關系,轉益多師,善于吸收,大膽嘗試;處理好藝術與技術的關系,把形式和內容結合好;處理好自己與角色的關系,不爭戲份,把人物和劇本的關系剪裁好,既要為角色服務,又須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
安平、王志萍和王珮瑜表示,此次獲獎最重要的是獲得了專家會診的機會,專家們的肺腑之言可以說是一堂生動的藝術教育課。他們表示,要把大家的期待化作前進的動力,以獲獎作為個人藝術成長的新起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發潛能,以承上啟下的巨大責任感,盡力拓展今后的藝術空間,將個人的事業融入到集體事業中,推進戲劇事業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