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兆祥,黑龍江省七臺河市特殊教育學校黨支部書記兼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曾先后獲得黑龍江省“九五”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十五”教育科研骨干、小學數學優秀教師、省級教學能手,七臺河市新長征突擊手、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校長等榮譽。
七臺河市特殊教育學校坐落在七臺河市的南端,一大片荷塘將它與熱鬧的市區隔開。校園簡單而干凈,遠離了車水馬龍,總讓人感到這里有一種不為外面喧囂的世界所動的氣質。見到白兆祥校長時,他樸質而堅定的臉同樣給了我這種感覺。或許,只有擁有這種特別的堅定,才能扎根在這特殊的教育沃土上吧。
學校的老師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一次,有兩個普教的女老師來這里辦事。學校里一個患輕微侏儒癥、腦袋很大的學生正在校門口的沙坑里玩,見來了外人就好奇地探出頭問了句:“你們來這干啥啊?”一句話,把兩個女老師嚇得“落荒而逃”。2002年,白兆祥從普教調到七臺河市特殊教育學校當校長,面對的就是這樣一百多個“可以把人嚇跑”的孩子。白兆祥校長很苦惱,不是因為這些癥狀五花八門的孩子,在他眼里,這些殘障孩子是最可愛的,是最需要他幫助與付出努力的花朵。他苦惱的是,從前普通教育的種種經驗對現在的工作完全沒有幫助,怎樣才能給這些孩子最適合他們的教育與生活呢?
白兆祥校長想了很多:特殊教育學校絕不是幫家長看孩子的托兒所,只要平平安安就萬事大吉。在這里,學生應該得到什么呢?對于培智班的學生,他們要得到自理能力,在畢業以后可以盡可能地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對于聾啞學生,他們在這里要學到文化知識,專業技能,還要培養他們自信的心態,畢業之后不但可以自食其力,還可以很好地融入到社會中。讓每個學生在學校快樂、開心地生活,并有所發展、變化,這樣才是合格的特殊教育。看著孩子們怯生生的眼神,白兆祥校長深深地感受到,孩子們因為自身的缺陷普遍存在著自卑心態,如何讓孩子重拾自信,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呢?白兆祥校長想到了體育。
于是,白兆祥上任不久,七臺河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排球隊成立起來了。在這些特殊的學生里組建排球隊,我想一定是困難重重吧。沒想到白兆祥校長笑著說:“沒有什么困難,拿男生來說,年齡差不多的聾啞班男生一共就八九人,行不行都是這幾個孩子,我們沒有什么挑選的余地。”排球隊成立以后,在老師的訓練下,學生的基本功進步很快。但是很快麻煩來了,由于人太少,學生不能進行正常的比賽練習。于是白兆祥校長發動男老師們一起給孩子們當陪練。學生年輕,精力旺盛,夏天中午正是最熱的時候,才吃完飯10分鐘,排球隊的男孩們就賊頭賊腦地在白兆祥的辦公室門口轉悠。白兆祥校長每次都第一個披掛上陣,有的老師不愿意動彈,白兆祥就一個個地動員。在他的帶動下,老師們的積極性也被激發了。有的老師多年不打排球,為了不影響和學生的比賽質量,還專門去請教體育老師。“我們這些陪練的水平決定了孩子們的水平,我們可不能被孩子落得太遠啊。”午飯后,放學后,校園里總會有老師和學生練習排球的身影,老師們笑著,叫著,學生跑著,跳著,學校里充滿了不曾有過的活力。付出就有回報,一年后,學校的排球隊在七臺河初中組比賽中獲得了冠軍。比賽后,一些學校對輸給特殊教育學校不服氣,說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年齡大,不公平。次年,要強的白兆祥將球隊帶到高中組比賽,成績沒變,依然是冠軍。看著賽場上隊員們互相擊掌鼓勵,看著他們自信的神態,白兆祥感到很欣慰。“成績對我們來說不重要,我要給學生一個全情投入去做一件事的經歷,給他們一個證明自己可以和正常孩子做得一樣好甚至更好的機會,給他們一個成功的體驗,這些對于我們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白兆祥和老師們為了孩子們的成功付出了太多,有一件有趣的事可以說明他們花費的心血——當年,在有許多礦區學校參加,強手如林的教育系統男教工的排球比賽中,白兆祥帶領的這支年齡大、身高低的隊伍也贏得了冠軍。
排球隊的成功帶給學生可喜的變化證明了白兆祥的想法。幾年來,女子排球隊、乒乓球、律動、舞蹈……許多活動都開展了起來,七臺河特殊教育學校逐漸形成了“多方拓展,多點開花,大型藝體活動與日常教學培養相結合,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特長”的教育特色。學校培智生的體育更是最耀眼的亮點之一。學校的學生在全省、全國甚至世界特奧運動會上獲得了幾十塊獎牌。成績的背后是白兆祥校長和老師們的無私奉獻。每次組織學生去外地參加特奧會,他們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帶著這樣一群病癥各不相同的孩子出門,是多么一件費神費力的事啊。有的孩子火車上拉了褲子,老師們不但要幫著擦洗,還要不停地給周圍的旅客和乘務員道歉。“培智班的學生因為種種原因,被封閉在很小的生活環境中,這對他們的康復是不利的。我們創造條件讓他們走出去,到外面見見世面,對他們未來的生活很有益處。這些孩子回來以后,普遍都懂事了。”在采訪中,白兆祥沒有提到特奧會的成績,在他眼里,這些活動帶給孩子們身心的好處比那些光彩的成績重要得多。
隨著藝體活動進入到正軌,白兆祥校長又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了其他方面。近幾年來,在提高殘障孩子生活能力的基礎上,學校把每天的第七節課定為挖掘學生潛能的訓練課,全校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身體特點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發展、補償缺陷的各類訓練課程。在職業教育教學和生存能力培養上,學校結合殘疾學生實際和學校實際,大膽進行課程整合,開展分類教學和個別化教學,大膽采用“基礎學業課程+技能培訓+社會實踐”的形式開展聾人職業高中教育,并針對智障學生的特點,通過“寬進嚴出活培養”的模式,立足市場經濟和企業需要,進行專項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培養。2010年,學校首期畢業的培智班學生已經全部就業,實現了所有智障學生都能自己賺錢養活自己的奇跡。
殘障孩子的家庭普遍經濟條件不好,白兆祥想盡各種辦法為學生家長減輕經濟負擔。2006年學校對所有在校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幾年來,學校投入5萬多元,為特困學生免費購買新床單、被褥,免費定做了校服、內衣、課桌套等。同時,白兆祥也努力爭取企業的贊助、社會的捐助。“許多家長因為經濟原因或者不了解學校而讓孩子輟學回家,讓孩子失去了治療和受教育的機會。我想把所有孩子都穩定在這里,不讓一個學生因為經濟困難流落到社會。去年冬天,我聯系企業贊助,給每個孩子發了一件羽絨服。家長看到在學校不但沒有經濟負擔,而且很實惠,就不會把孩子帶走了。”
白兆祥是一百多個孩子的校長,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校長,但對于他的學生來說,他是最偉大的校長。不求豐厚回報,也沒有桃李芬芳,為孩子的一點點進步而付出幾倍十幾倍的努力。白兆祥校長讓我看到了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偉大。在特殊教育的土地上,他將大愛延伸,將平凡升華。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