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寫什么,要有自由。不一定是社會大事件才是可寫的對象,一個自然的景象,一件細微的小事,一個小小的微笑,一絲淡淡的愁緒,都能成為寫作的契機和切入點。寫作不但可以表現自己健康、高興、積極向上的一面,而像感傷、惆悵、還有許多莫名其妙、突如其來的感覺和情緒,只要是真實的,要想表現的,也應該成為寫作的素材,這些都是人在成長中所要經受和體驗的,不能簡單用什么標準來劃分和界定。冰心說過:“能表現自己的文學,是創造的、個性的、自然的,是未經人道的,是充滿了特別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靈里的笑語和淚珠。”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而讓這種獨一無二的心靈更好地表現出來,這是寫作教學的責任。
二是想什么,要有自由。每個學生對生活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體驗。寫作教學中,不能把成人已有的經驗認識強加給學生,只要是發自內心深處,給人以感染,引起人們共鳴的,就應予以肯定、予以提倡。思想感情上的自由,不僅能培養誠實的人格,還能樹立自信心,而壓抑學生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僅傷害學生的個性,也會造成說假話的惡習。
三是怎樣寫,要有自由。以往的寫作教學,偏重于技巧構思、次序、結構等方面的指導,形成一套新“八股”。有的老師是這樣指導學生寫論說性文章的:開頭點題一兩句,中間分析三四句,引用材料五六句,結尾只能是兩句。形式上的不自由,造成寫法上的千篇一律,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揮,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