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音樂5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蒙古人》《天堂》等歌曲,了解蒙古族人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感受具有濃郁風格的通俗歌曲的演唱。
2.指導學生用明亮、清脆的聲音,贊美的心情及歡快自豪的情緒演唱《草原贊歌》,總結出歌曲的處理方法。
3.通過創設輕松活潑的情境,并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在聽、唱、演等情感體驗中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
4.通過收集、整理參與創編,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整理信息、交流合作及創造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通過對歌曲的理解,多方面地體驗歌曲的情緒與風格,完成后期的創作。
課前準備:在課前查找關于草原的內容,側重民族習慣、風土人情、文化藝術等方面。《蒙古人》《天堂》《贊歌》等幾首蒙古族歌曲的MV片段及這幾首歌曲的樂譜。打擊樂器:串鈴、雙響筒、響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舞蹈引入:開場舞——《金盅舞》。
(這是蒙古族同胞迎接貴賓時才跳的舞蹈,直接將課堂帶入到茫茫草原中,讓學生在優美的蒙古舞蹈中感受蒙古族獨有的服飾、舞蹈、禮節。通過舞蹈揭示課題,讓學生在優美的舞蹈動作中進入學習,激發學生的興趣。)
2.信息匯報:學生分小組交流在課外收集的各種形式的蒙古族音樂及其相關知識。有圖片、歌曲、樂器名稱、風俗、節日。
(鍛煉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開拓視野,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
二、課件演示
課件:數不清的羊群伴隨晨曦奔跑在草原上,就像一幅繡著白花的綠毯,遠處傳來的是騰格爾粗獷、高昂的《天堂》……
(通過歌曲的播放,學生在這熟悉的歌曲中,很自然地投入演唱,營造出一個屬于蒙古族草原的粗獷意境。)
三、器樂伴奏
播放二胡獨奏曲《賽馬》,學生用手中的打擊樂器配合進行伴奏,讓學生總結出3種打擊樂器的擬聲效果:串鈴好似馬鈴,雙響筒、響板像馬蹄聲有急有舒。節奏方面可自行處理,隨意進行演奏。(如班級中有學生學過此曲,可考慮采用現場演奏的形式,相互配合效果會更好。)
四、歸納總結
通過在大屏幕上演示《蒙古人》《天堂》《賽馬》的曲譜,讓學生對比幾首歌(樂)曲的旋律,歸納、總結蒙古族民歌的特點。
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讓大家進行討論,最后由一人發言的形式,總結出蒙古族民歌單調的特點是以la、re、mi等音為主,展開的歌(樂)曲,節奏時而舒緩,時而激昂,多以表現勞動、生活的場景為主。通過聽、唱、說、比等方式進行區分,使學生對蒙古族民間音樂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對蒙古族音樂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
五、 范唱歌曲,跟琴哼唱
用“嗒”哼唱歌曲曲調,指導學生用正確的發聲方式進行哼唱。(此環節利用歌曲曲調進行發聲練習,既熟悉旋律,又強調了正確的發聲方法。)
六、 聽琴默唱、看譜演唱
通過聽琴默唱的方式,進行初步的歌曲演唱。跟隨課件演唱,教師用手勢提示、指揮、糾錯。培養學生認真聆聽和準確識譜的習慣。
七、 歌曲處理
1.思考:應該用怎樣的情緒來演唱這首歌曲?唱唱、聽聽哪種處理方式最符合歌曲的意境。引導學生用音樂表現手段——速度、力度、音色的變化來表達歌曲的情緒和風格。
2.重點示范,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通過歌曲A、B兩段的對比總結出:A段要唱得聲音圓潤,咬字清晰,有彈性,要充滿自豪感。B段的“啊”“哈”“嗬咿”襯詞要唱得寬廣遼闊,控制好強弱。
(在歌曲演唱中,把表現音樂情感和刻畫音樂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處理,讓學生主動參與處理歌曲情緒,使之更加符合歌曲意境,逐步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
八、 草原賽歌會
1.我是草原小歌手。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寫一寫我們的家鄉、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學校,再用《草原贊歌》的曲調唱出來,用獨唱或小合唱的方式展示小組的作品,看看誰的歌詞寫得妙,誰的歌曲演唱得好,再用小組互評的方法評價各小組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見。
(此環節可采用自評、互評、小組評、教師評等多種的方式進行評價,讓學生學會如何評價,正確對待評價,并在評價中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和表演能力。)
2.我是小小作曲家。(課下作業。)
以草原單調la、re、mi等音為主,結合本課歌曲,以駿馬奔跑、歡快的舞蹈、擠牛奶、蒙古族小歌手為題,進行簡單的旋律創作,學生自行選擇一個題目進行8小節的旋律創作,不限作品的數量。
(通過聆聽、創編,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好地融入音樂氛圍,感受蒙古族民歌特點,激發學生對草原及蒙古人民的喜愛之情,并樂于了解蒙古族的音樂和文化。)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光榮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