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又有一批適齡兒童進入小學或者升入初中。每年都要上演一次的“擇校大戰”也暫告塵埃落定。
各個學校都能做到準時開學,教學秩序井然。但是,瑯瑯的書聲并不意味著擇校問題已經解決,因為只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問題就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
擇校問題的形成原因是復雜的。首先,由于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追求“受到良好質量教育”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特別舍得為了子女“不輸在起跑線上”而投資;其次,就業環境的復雜,崗位競爭的激烈以及偏重學歷的社會用人制度和就業體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擇校行為;最后,客觀上存在的巨大的校際差異,是導致擇校的直接因素,而在教育投入方面的某些“錦上添花”政策則擴大了校際差距,同時也進一步激化了擇校現象。
擇校問題說到底就是教育發展的均衡化問題。
所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p>
第一,要加快薄弱學校改造。教育的均衡發展應當是標準化建設基礎上的均衡發展,不能是低水平的均衡發展,更不能通過“劫富濟貧”來達到均衡。所以,加快薄弱學校的改造首先就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大薄弱學校的改造力度,使之盡快達到標準化建設的標準。其次,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優秀人才到薄弱學校去任教。同時,還要加大對薄弱學校教師的培訓力度,縮小校際間教師水平差距。
第二,科學合理地整合教育資源,公平公正地劃定每所學校的服務區域,優質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并得到群眾的公認。按照《義務教育法》所強調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的規定,堅持就近入學的原則,不得違規提前招生和舉行任何形式的選拔性考試,制止將多種學科競賽、特長評級與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錄取掛鉤的做法。
第三,實現教師、校長的合理流動。教師、校長的合理流動不僅有利于提高薄弱學校的教育質量,而且有利于教師、校長的鍛煉成長和提高,有利于增加學校的活力。而要實現合理流動,一是要完善教師聘用制度和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及時補充合格教師。二是用政策激勵優質學校的教師、校長到薄弱學校去工作,并用制度把流動形式固定下來。三是制定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對口支援辦法。
第四,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并不是對資源的重新分配,而是通過優質學校的輻射作用,探索通過實行學區管理、集團化辦學、結對幫扶等多種方式發揮優質學校的示范引領作用,不斷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和應用水平,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認真解決擇校問題,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大事,也是關系到社會公平的大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