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素質教育實施的基地,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一塊很重要的基石,它可以使學生了解心理的奧秘,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掌握正確的心理調節方法、保持心理平衡,形成健康的心理。如果說班集體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陣地,那么班主任則是這個前沿陣地的組織者和指揮者,將對班集體和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到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小學班主任教師,這種影響作用更為明顯。因為小學班主任在班級中接觸學生的機會要比其他學段教師、其他學科教師多,條件也更優越,有可能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能力、交友關系、家庭狀況及其他問題。因此,在當前小學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適宜也最能夠把這項工作開展好的角色就是班主任。
一、尊重應作為教育的第一原則
小學班主任要本著尊重的態度了解自己的學生。小學生的情感比較脆弱,就像“玫瑰花瓣上顫動的露珠”,意志比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較差,遇到困難易退縮,常常會因為一件小事的失敗、一句不經意的言語、一個厭煩的眼神和表情,就變得心灰意冷。處在這個年齡的孩子很難做到“敗不餒”。特別是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更不可不問青紅皂白大批特批、橫加指責。比如,一個小學高年段的孩子,平時學習比較努力,但因學習方法不對,考試成績不理想,這時他自己已經非常苦惱了,會不自覺地產生自卑。作為班主任應幫他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成績不理想的癥結,幫他迎頭趕上。這樣,隨著成績的不斷提高,他就會逐漸地克服自卑心理。如果不體諒孩子內心的痛苦,一味地指責、諷刺、冷漠,孩子的自卑感就會越來越嚴重,甚至產生對立情緒。
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4年級的男孩平時和班任老師的關系不錯,但是有一次他違反了課堂紀律。當時老師的心情不好,就非常嚴厲地批評了他,還把他送去了校長室。這位老師見到校長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孩子我管不了了,他爸和他媽是離婚的。”就是這一句氣話,卻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不僅產生極度自卑的心理,還改變了他對這個老師的看法和態度,產生了敵對心理,并在行為上有所表現,最后不得不以這個孩子的轉學而告終。所以,老師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語言、態度和行為。俗話說“打人不打臉,說話不揭短”,老師在批評教育學生時,千萬不要什么解氣說什么,學生越怕什么、越痛恨什么就越說什么,故意往學生的最痛處、最柔弱處戳,好像不這么做,就不能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顯現不出我們當老師的批評教育水平,有的學生甚至于把老師的犀利語言比喻成“殺人不見血的刀”。
二、讓學生在巧妙的活動中受到教育
1.巧用活動管理紀律。
班級紀律不能靠警告、禁令和各式各樣的懲罰來維持。這種做法,不僅會把學生訓練得毫無生氣、唯唯諾諾;還會造成另一種后果。俗話說“法越嚴,計越深”,班主任管得越緊,學生也就越會想出更巧妙的辦法來對付,結果由此養成學生一種極壞的習慣——弄虛作假、喪失真誠。當著老師的面一套,背著老師又一套。還有的老師用心計來維持班級紀律,如站在窗外窺視上課紀律,暗中指派一位學生干部“匯報”等,也培養不出來自覺紀律,可能還會影響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所以,聰明的老師應采用智取,利用各種方法。例如平時老師自己或是讓學生多講一些有關自律方面的小故事,編排一些小話劇,請先進人物做報告,對學生進行自律、耐挫教育,因為這些真實生動的例子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打上深刻的烙印,激發他們主動培養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質。
2.巧用活動活躍課間。
可以采用娛樂法,在課間休息時讓學生聽聽音樂、看看動畫、講講笑話等。這些都有助于緩和神經緊張,使學生變得樂觀、積極,以愉悅的心情投身于下節課的學習。還可以用游戲法,精心設計一些合作式游戲,通過游戲讓學生明白,全群、合作、交往的重要性,克服妒嫉、自傲、孤獨的不良心理。如可設想小朋友野外探險,遇到危險,只有一個出口,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離開,都爭搶出去行不行?讓學生參與游戲,找到出路,學會鎮靜,與同伴合作,共同獲取成功。
3.巧用活動解決普遍問題。
針對目前小學生基本是獨生子女,大多較自私,缺少愛心,心理承受能力低,禁不住半點委屈等特點,可以召開不拘一格的主題班會。如在對學生進行自理教育時可舉行“我是小主人”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樂學、會學教育時,可舉行競賽、趣味答題;進行自信、上進教育時可舉行演講比賽;進行成長教育時可舉行“燭光生日會”。為了增進學生彼此間的信任與接納,可以進行“盲行訓練”;為了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可以進行“自畫像”訓練等。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參觀、實踐考察等,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他們的視野。
4.巧用活動養成習慣。
心理學家的調查表明,學生的行為習慣在小學階段就已經初步形成了,特別是學習習慣。小學生在課堂中明顯的不良學習習慣有:上課說話、接話,搞小動作,寫作業時邊寫邊玩,不能獨立學習,學習用品隨意放置……老師應該引起重視,要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常規教育、正面引導和反復強化訓練。如提出課前兩分鐘預備、上課、下課的要求,聽課、寫作業的要求;明確獎懲制度;加強督促檢查的力度和頻率。
5.巧用活動處理特殊情況。
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容易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心理健康的維護。實際上,我們往往在一些問題處理方面感到有些棘手,存在一些矛盾和困惑。從嚴處理,怕傷害學生脆弱的心理,造成心理問題,不嚴吧,又擔心學生不能正確對待,引以為戒。
(1)小范圍解決,促其警醒。就拿說謊來說吧,有的孩子在同學中炫耀自己的父母工作多么好,多么愛他,甚至穿名牌,花錢大手大腳,可能實際上他的父母是下崗工人,或是早已勞燕分飛,或是一方已經去世。孩子之所以這么說就是為了掩蓋他的自卑心理和羨慕心理。這時就需要老師的引導,樹立他們的自信。還有一種常見現象就是偷錢、偷東西,有的孩子可能只是一時興起,把別人的錢物據為己有,可能是自私、攀比心理在起作用。這時老師可以引導他們正確對待金錢,指出一次可以原諒,僅僅是貪小便宜,但如果不改正、長此下去,就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甚至觸犯了法律,我們不妨可以夸大一下危害。有的孩子這么做可能是他妒嫉或是報復某個同學,這時就需要引導他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正確的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和溝通的表現。在處理類似問題時,要格外注意方式、方法,分清原因,寬嚴適度,從保護孩子、教育孩子的角度出發。
(2)大范圍渲染,促其自悟。面對某些突發、偶發事件時,也可以在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先不對出現問題的學生進行處理,而是在班級就這一事件、這一類現象展開討論、辯論,進行相關的班會等活動,讓學生自己達成共識,形成一致看法,讓問題學生自己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并做出相應行動。如發生偷東西這類事,可以開展如何對待金錢、友誼、親情等方面的討論。
除此之外,班主任老師還要注意提高自己人際吸引(威信、影響力、儀表等),學會心理換位、學會共情、學會助人自助。
總之,班主任在維護學生心理健康方面任重道遠,要充分認識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