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學管理者,每天都面臨著許多教學常規管理工作,一切研討和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升教師的認識和思考能力,從而促進行為的跟進與改善。
我校遵循“以教研促課題、以課題促發展”的理念,做到3個結合:集中學習理論與自學領悟相結合,從教研活動中選擇課題;骨干為重點與全員練兵為基礎相結合,充分發揮骨干引領作用;個體實踐與協作研究相結合,實現人人參與、個個研究、年年出成果的預期目標。
摸清現狀了解需求
每學期初,為了把準教師的教學脈搏,聽到教師更為真實的聲音,我們先后采取了多種形式的問卷調查及組織不同層次的師生座談。
切脈:了解教師對前期教研模式的基本看法;摸清現階段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及預期改進的設想;獲悉預尋求的幫助與支持等。其目的就是引導教師自主確定研究問題,不盲從不順從。
開方:把梳理出的問題逐一發放到各團隊教師手中,讓大家為改進教研的方式與內容開出“藥方”。有些看似簡單的想法反映了教師對自己專業成長的期望,這為下一步開展有效教研奠定了基礎。
會診:主管領導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研究、思考與判斷:哪些是教師急須解決的問題、采取怎樣的方式更好、什么時段研究效果更佳、研究還需要涉及哪些校內外人員、怎樣排列教師需求的順序等。隨之便是班子成員的集體反思。我們一致認為在我校絕大多數教師的課堂上,教師過多地注重“教”的方式轉變,而淡化對學生“學”的方法指導、學的能力培養,致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質疑問難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較欠缺。為準確定位師生關系,更好地理順教與學的關系,有效促進教學相長,本年度,我們確定了《有效實施學導“四步法”》的主題研究,即通過采取預習交流——質疑梳理——討論導學——強化訓練“四步教學法”有效實施課堂教學。
扎實開展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專題研究
為扎實有效地開展好每一次研究活動,活動前,我們讓教師做到“三個知道”,即知道活動目標、知道活動環節、知道活動角色。在開展教研活動的內容及組織形式上,我們把關注點放在以改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變化上,具體分四步走:
請進來講: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熱點、疑點、焦點問題為中心,以此改進教師教學方法。我們先后聘請市、區教研員做課堂診斷式輔導與問題分析,針對前后兩次常態課進行對比,并就“有效備課”“科學合理地選擇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策略”等專題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以提高廣大教師的教學水平與實踐能力。
課堂上導:我們還聘請了各級名師來校上不同課型的示范引路課,并組織教師圍繞“有效預習與導學的策略”這一研究內容進行了課例解析與答疑解惑。
透視課堂+任務驅動:觀摩名師課堂教學,思考任務:你認為名師的教學各環節是怎樣銜接的,策略是如何圍繞目標來實施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理念體現何在,有什么感受,還有什么疑惑?
走近名師+比照改進:透過名師的課堂,分析其魅力特色,你打算吸納名師哪些先進理念、絕妙高招、嫻熟手段,結合自身的特點,怎樣使自己的常態課有改觀?
團隊間研:圍繞學校“兩月四節”,我們定期開展“自強杯”精品課展示活動。活動中,我們鼓勵同伴間的互動交流,提倡將教師間業務水平的差距轉化為學習資源。以往的研討過于注重評判,而今我們不急于贊賞、批評或下結論,而是對原計劃內容作番討論,觀后針對課前研究確定的主題從基本內容、過程的處理及學生行為表現等方面展開反思與跟進研究。
教學后診:每一次有針對性的輔導示范與反復研磨,都能促使我校教師及時從專家反饋、領導反饋、同行反饋、自我反饋、學生反饋中,得到對自己教學環節準確而客觀的認識,正確地評價自己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狀況,最終達到不斷改進與提高的目的。我們認為應當突出實踐反思和螺旋式上升的實踐嘗試,反思是最好的學習,要求每一位教師及時將教研感受寫出來。
活動中的不足及思考
研究主題的連續性和漸進性需要提高。盡管我們通過開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動,確實幫助我們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但一次活動能給予教師的影響畢竟是有限的。我們感到在對某一主題的持續研究方面做得還很不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還將盡量將一些系列性、連續性、表面相異而實質相關的研究活動聯系在一起,以達到其“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怎樣使教師認識上的進步促成行為上的改進。教育教學的書看了不少、名師的課也看了不少,怎樣通過理論的學習與運用,以促進與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我們感到教師的自我闡釋、傾聽與問題解決的習慣和能力還有待于提高。對此,我們將在學習與實踐中逐步研究解決。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南崗小學)
編輯∕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