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重陽節,上海師范大學的退休教職工發起了“銀齡互助義工”活動,一批相對低齡的健康老人有組織地行動起來,通過結對子、慰問、交流等方式,“以老助老”,將關愛送到更需要幫助的高齡老人心中。
“以老助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同時也早已出現在我們身邊。北京市西城區的梁瑞英女士給鄰居兩位老人做了4年飯。梁瑞英今年78歲,和鄰居韓大媽、張大媽做了快50年的鄰居。這兩位老太太都是年過八旬的獨居老人,去養老院她們不樂意,可是居家生活,買菜做飯一想就犯怵。熱心的梁瑞英叫老鄰居一起搭伙,兩位大媽每月只交點伙食費,就化解了平日里柴米油鹽、鍋碗瓢盆的煩惱。鄰里之間,互助養老,讓老人居家享受到晚年生活的愜意與濃濃溫情。
事實上,在中國傳統的觀念里,幾世同堂、其樂融融的家庭,才是養老最好的地方。雖然時代發展了,不可能做到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但是在家里頤養天年,仍然是很多老人不二的選擇。
推廣“以老助老”,對于老人來說,不離開家,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又能夠享受到方便快捷貼心的服務,生活質量和品位都能得到提高和滿足,當然是一喜;對于子女來說,老人居家養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贍養成本,同時方便看望老人,照顧了親情關系的維系,也是一喜;對于社會來說,這種方式可以提供不少就業崗位,還可以調動起志愿者的積極性和熱情,這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愛老敬老的良好氛圍。“以老助老”最大的優勢是老年人之間情感的交流,分享快樂、分擔憂愁、相互照顧,這是一般保姆、護工做不到的。
不過,“以老助老”想要堅持下去,還需要有健全的機制,相關部門還應出臺政策,明確區、街、居三級工作職責,加強監督與管理。社會各方面協調管理,才能使“以老助老”成為社會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