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81歲的晚年,屠呦呦終于獲得了距諾貝爾獎一步之遙的拉斯克獎——因為她“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拉斯克獎很重要嗎?用科學家的語言來解讀的話——拉斯克獎是生物醫學界世界級最高大獎,是個分量極高的獎項,有“美國的諾貝爾獎”之美譽。
正當人們紛紛祝賀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時,在獲獎感言中屠呦呦平靜地說道:“我想這個榮譽不僅僅屬于我個人,也屬于我們中國科學家群體。”
千萬不要小看這句話,這其中蘊含著屠老的“求是”情結。
屠呦呦生活上是個粗線條,不太會照顧自己,一心撲在工作上。原本60歲就到了退休年齡,但她81歲了還堅持工作,至今仍承擔著很多課題,帶研究生。在她的老同學、老朋友的印象中,“她是個典型的科學家、學者,平時并不善于交際,總是默默無聞地工作。”“她具有一個科學家應該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么想法敢于直言。”“她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留須拍馬,比如在會議上或個別談話也好,她同意的意見,馬上肯定;不同的話,就直言相見,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
為了研究青蒿素,屠呦呦和她的團隊用了40年的時間,期間還歷經了“文革”歲月。默默攻關幾十載,一朝獲獎,名利面前,便生嫌隙,各種各樣的議論一下子都冒了出來:諸如,“將功勞全歸給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是重視個體,還是重視團隊寧”……
面對疑問,直言不諱的屠呦呦曾對媒體表示:青蒿素的事亂了,大家都要說是自己弄的,實際上這可能嗎?科學就應該講究實事求是,所以呢,我就不想再談這些問題了,你要是信任的話,就相信我的那本書(編者注:《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那里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這本書實事求是,是根據事實寫的。
實事求是——這真的很重要。我想屠呦呦的解釋和她的獲獎感言也都基于此。
最難能可貴的是,針對目前一些對青蒿素產生了抗藥性的瘧原蟲已經出現的情況,屠呦呦說:“像這一領域內的其他研究人員一樣,對最近一些報告中提及的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瘧原蟲的出現,我深感憂慮。世衛組織為此作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建議為避免出現這種抗性,須停止單一使用青蒿素的治療方法。一些地區大規模使用青蒿素作為預防瘧疾的做法確實讓我感到憂慮,這是產生藥物抗藥性的一種潛在因素,我希望國際社會采取一些負責任的措施,規范瘧疾治療方法,停止對青蒿素的藥物濫用。”
這就是屠呦呦的“求是”情結——相對于社會上的質疑或紛爭,她更關心的是青蒿素如何科學使用的問題。
毋庸諱言,1967年中國啟動研發抗瘧新藥的大項目“523項目”,全國各地不同單位的500名科研人員組成了研發大軍。正如國內醫學界人士指出的:當年的青蒿素項目,的確是幾百位科學家集體參與的結果,而屠呦呦的發現起了關鍵作用,應該給予充分肯定。過去國家情況特殊,不太肯定個人的貢獻,所以其成果將近40年在國內沒有被得到公認。
那么,如今面對屠呦呦獲獎,我們是不是也該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呢——即“不要簡單地英雄崇拜,更不應否認其他人的工作,因為在這背后,還有一群‘無名英雄’。”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