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時,你的包里會裝些什么?錢包、手機、鑰匙、化妝包、記事本、相機、雨傘……
在我的包包里,總會帶上兩瓶精油。
這是我患上憂郁癥后,緩和情緒的小道具。芬芳的精油是我“情緒急救包”的一部分,這個“急救包”中還有幾首容易令我放松的音樂以及一串名單。名單上的人,都是我即使到了三更半夜仍可以安心撥打電話的好友;另外,還有心理醫師和求助熱線的電話。
我曾是活躍的媒體人,采寫過很多明星和歌手,也曾在廣告公關界擁有一片天地。但是在2003年,因為一段感情,我陷入情緒深淵,與憂郁癥搏斗3年,在生命力最薄弱的時刻,更在尋死與求生之間拔河。
回顧當年,求生意念只是奮戰的開始,因為憂郁癥并未就此乖乖束手就擒,而是頑強地占據我的生活。于是我開始記錄心情,試圖在其中找尋情緒明顯的起落規律和影響因素,以便及時預防控制。不過,并未如愿。
有時憂郁會被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觸發,但多是突如其來,既找不出規律周期,也無法預測。生活中能觸動我情緒的因子多如牛毛,一陣涼風、一場雨、一朵小花、一條小巷、一抹斜陽……都會觸痛我,讓我想要掉淚。漸漸地,我發現這些觸動我的時刻與情境,都帶有一種特殊的氛圍,在心底重演兒時孤單的凄涼情境。再進一步探究,兒時的經歷成了我成年后在人際關系中的包袱,也讓我在面對各種新壓力時,不自覺地迭上舊日陰影。日積月累,竟讓我盲目地把新愁當做舊恨,引發負面情緒。
雖然我記錄心情并送發情緒的“臺風預報”給自己提個醒,卻讓我意外體悟到記錄情緒過程中“自省”和“轉移”的力量。在“自省”中,我的注意力不再膠著沉溺于焦慮苦悶、惶惶不安的心緒。我常因為要拿起筆記錄,這個動作讓我在情緒風暴中稍事喘息。我開始能用比較客觀的角度評估自己的情緒,知道它已經亮起紅燈,避免心緒進一步惡化。
歷經反復多年的情緒起落,我整理出一套與憂郁共處的方法。我情緒狀況好時,就抓緊時間,做自己必須完成和想做的事;落人情緒低點時,就投入最愛的繪畫和書寫,讓自己忘我地沉浸在創作的過程中,或催眠自己“我不會有事的”,幫自己筑起一道圍墻,隔離低迷的情緒,防止自己無止境地陷下去。
一個患憂郁癥的病友告訴我,能夠察覺自己處于情緒臺風中,及時喊停、轉移注意力,是暫時治標的好方法;能進一步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緒秘密,則更接近治本。于是,我追探自己的人生經歷,了解是哪些情緒陷阱總是困住自己,不僅能幫助自己克服抑郁癥,降低情緒失控的幾率,也能慢慢和往日傷痛達成和解。
人生難免有風有雨,誰都難以預料遇上哪個超級風暴,引發情緒的災難。或許學著像我一樣,為自己的情緒準備一個“急救包”,也許用處不大,但是總能提醒自己隨時關照自己的心理平衡,也很不錯。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