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草根”收藏者,我“藏齡”24年。在長期的收藏實踐中,我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收藏五字經”,愿與老年朋友們分享。
一曰“愛”。“愛”即是喜歡。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可以產生熱愛,而熱愛則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一名藏家首先要喜愛收藏,癡迷收藏。沒有喜愛就不會“入境”,沒有癡迷就會永遠徘徊在收藏大門之外。我在多年的收藏實踐中,始終把收藏作為自己的“主流”愛好,不論何時何地,腦袋里都繃著一根“收藏弦”,遇到自己心儀之物,必藏之而后快。
二曰“考”。“考”就是“研究”。在收藏過程中,我認識到,作為一名藏家,必須要學會研究藏品。研究不分深淺,也不分類別,遇到的每一種(類)藏品,收藏到的每一件(宗)藏品,都是值得研究的標本和教材。藏家只有通過不斷地研究,才能逐漸地擴充自己的知識儲量,增加自己的收藏技能;藏家也只有通過不斷地研究,才能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和“淘金”水平。我在多年的收藏實踐中,邊藏邊考,逐漸掌握了大量的鑒賞知識和相關的歷史知識,從而為自己備下了一把打開收藏寶庫的金鑰匙。
三曰“專”。“專”就是“專一”。俗話說:樣樣通,樣樣稀松。就個人而言,其精力、財力等是有限的,藏家不可能用其一生的精力和一室的財力,去藏盡天下物種,而且面對龐大復雜的大千世界,藏家若想有所建樹的話,也必須學會有所取舍: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失。我在收藏過程中,根據自己掌握的相關知識,確定出了自己的四大主流收藏方向或領域:瓷器、連環畫、錢幣和像章。通過幾年的努力,我這四大領域收藏均小有斬獲,僅連環畫藏量就達三萬余冊,是遼南連環畫收藏的“首富”。
四曰“辨”。“辨”就是“甄別”。我覺得藏家應當通過對手中藏品的研究,來不斷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收藏市場總是泥沙俱下、良莠并存的,作為藏家,必須練就一副火眼金睛,練就一身“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吹盡黃沙始到金”的真本事。這些年,我也曾在收藏的過程中“打過眼”,收藏過贗品。但是我通過對贗品和真品的甄別,掌握了很多實戰知識,有些知識是書本上根本學不到的。大約是2004年的時候,我收藏到了一件耀州瓷器,結果經專家一鑒定,才知是贗品。但是,我通過對贗品的甄別,進一步了解了真品的特征和特點,以后的幾年中,我逐漸收藏了數件耀州瓷器,經專家鑒定,全是真品。那種興奮的心情是難以用文字來形容的。
五曰“傳”。“傳”就是弘揚和傳播。收藏是保護^類文明、傳承社會文化的過程。藏家在收藏過程中,切不可開口言“趣”、閉口談“利”,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收藏的最終目的還是文明的保護和傳承。所以我認為,收藏愛好者有責任、有義務通過收藏活動來保護人類文明,傳承先進文化,以藏品為載體或平臺,不斷向世人或后人傳播人類文明的火種,使之真正實現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幾年來,我把自己多年的收藏經歷和感悟寫成了多篇論文和30萬字的書稿,先后發表在國內外中文報刊上,并出版了《淺談窯瓷收藏》一書,為弘揚收藏文化盡到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現在,我不僅是遼南民間收藏協會的理事,定期為三百多名會員講解收藏課,還每季度到河北、天津、浙江等地去巡回講課,與各地藏友進行文化交流。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