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老同學家做客,吃餃子時,同學的老母親李大媽卻不肯上桌,說自己不敢吃餃子,一吃胃就難受。我感到很奇怪,餃子又不是生、冷、難咽的食物,咋就不能吃呢,于是詳細打問起來。
同學說,原先老母親一直挺愛吃餃子的,自從有一次干完很累的農活回來吃了兩大碗肉餡餃子后,胃就特別不舒服,后來再吃餃子,吃完都不舒服,索性與餃子絕緣了。
我接著問,第一次胃難受時除了吃餃子還吃其他東西了嗎甲同學的老母親想了想說,吃了一個甜瓜,個兒這么大呢,邊說邊用手比畫起來。我思忖了一下問,干活時發生什么不高興的事情了嗎?李大媽快人快語,就是跟丈夫生了一肚子氣,他干了一天累活兒非要去打麻將,連飯都不在家吃。我又問,當時吃餃子吃飽了嗎甲老人笑著說:吃飽了,生氣也得吃,可撐得慌呢,以前我特愛吃餃子。我追問,胃難受之后怎么解決的寧同學插話道:喝了點熱水,歇了會兒,還把我爸喊了回來,胃疼就消失了,可是后來我母親就吃不了餃子了。
我心里有底了,老人當年勞累過后,吃了生、冷的甜瓜,情緒上又有波動,緊接著又進食過飽,胃能舒服才怪呢。其實胃疼的主要原因不是餃子,而是多種因素復合作用的結果,后來由于心理因素作怪,老人就開始怕吃餃子了。
心理因素按發生的先后分為“過分關注、反復強化和自我暗示”三階段。過分關注就是第一次吃餃子出現胃不舒服的現象,放在別的時候可能很快就忘記了,但當時還在生氣呢,就格外關注這種“不舒服”。反復強化則是“不舒服”得到了很多人的關心,甚至把打麻將的老伴都拽回來了,這就把“不舒服”放大了,不過只是在心理上放大了;在這個事件中,自我暗示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胃不舒服能得到關心,能讓老伴回家,自我感覺“不舒服”非常好,潛意識中希望經常“不舒服”,但是“不舒服”總得有個緣由吧,于是餃子就成了替罪羊,不敢再吃餃子,而且吃了餃子真的會感覺“不舒服”,這就有了神經癥的表現,把心理問題軀體化了。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