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要闡述了山水圖案在陶瓷彩繪中的發展歷程,并結合個人的創作體驗,提出“線描粉彩山水彩瓷”的技法,僅作拋磚引玉。
關鍵詞:陶瓷彩繪 山水圖案 線絳粉彩山水彩瓷技法
1 前 言
自從瓷器被人類燒制成功后,對瓷器的裝飾就在不斷地探索改良中前進。在眾多的裝飾方式中,胎裝飾、釉裝飾和彩裝飾的相互結合構成了大量多姿多彩的瓷器制品。
2 山水圖案在陶瓷彩繪中的發展歷程
山水圖畫在瓷器上的表現在元代青花釉下彩中就已經有所展現,到了明清時代更是發展成熟。特別是康熙青花瓷,其山水畫的描繪,利用泥坯上的層次感,以青花發色青翠欲滴的翠毛藍、寶石藍進行表現。青花瓷受到國畫墨分五色之說的影響,運用青花色彩跟水的變化,就能描繪出山水、人物等繪畫手法形式多樣的工筆與寫意畫。當然,文人畫技法也可直接應用。由于其青花色調青翠亮麗,而紋飾又富于變化,故使得瓷畫山水藝術更上一個臺階。
另外,彩瓷的另一瑰寶就是發展于康雍乾時代的琺瑯彩瓷。由于在繪畫過程中色地上的填彩料較厚,又有多色階層,深淺厚薄不同的料彩相互巧妙配合,使畫面層次分明。在山水畫裝飾題材方面顯現出晶瑩透明、層次清晰的玻璃質感。基于以上,藝人們受琺瑯彩的制作工藝影響而創造出一種新的釉上彩品種,其獨特之處在于在白色的彩料(玻璃白)中引入了砷作為乳濁元素,其作用是對各種色彩進行“粉化”,使色調溫潤柔和,為使色階增多,豐富畫面,可借助玻璃白的加入量突出質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粉彩”。又因為粉彩一般在氧化氣氛約700℃左右燒成,比起五彩和青花的燒成溫度要低,瓷器燒成后,其色彩在感覺上也比五彩要柔軟,故又稱“軟彩”。在工藝彩繪中,我國的彩瓷都是單線平涂,所以花卉、山水等畫面在制作繪畫時缺乏立體感。自從發明了玻璃白之后,在瓷器上的繪畫藝術就有了質的飛躍,如同紙上粉本一樣,打白底粉,然后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顏料,那山水、花鳥等因有明暗深淺和陰陽向背之分,故呈立體感,層次則更顯柔和分明。
在清末民初,工藝彩瓷又出現了另一景象,即“瓷器上的文人畫”——淺絳彩瓷的出現。它以一種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繪畫紋飾,再染上淺淡的赭石與少數的水綠、草綠、淡藍等色彩,經低溫燒制而成,其色調清淡柔和,藝術風格與紙絹上的淺絳山水畫大致相似,在山水畫中的表現更為突出瓷器上的文人畫和寫意山水畫,別有一番意境,開辟了一條瓷器上繪畫的新路。更由于淺絳彩瓷畫的誕生,中國畫的傳統畫法在瓷器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拓展了彩瓷業的空間。其題材擺脫了以往瓷畫匠人以版畫、年畫為范本的單一畫法,采用宋元明清及同時代繪畫名家的紙絹畫為摹本進行彩繪,畫種涵蓋了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博古等,打破了官窯的清規戒律,打造出一片清新氣息。
3 筆者在陶瓷彩繪中的創作體驗
作為后學的筆者,對山水畫有著特別的眷戀和愛好,十五六歲便在魚碟上臨摹彩繪唐寅的山水。自學從臨摹和白描開始,特別是到大自然中去寫生,領略山河的雄偉峻逸,吸收大自然所給予的清新氣息,讓鬼斧神工的險境造就堅強的意志。由于深入寫生,使筆者深深迷戀上山水和大自然的壯美。
最初在瓷器上彩繪山水的基本技法是單線描繪。用原色調上乳香油,再用樟腦油平涂打色。不過這只能表現畫面的色彩,且顏色枯燥無變化,不能表現山石之間紋理的轉接、深淺向背等。顏色色彩無深度不透明,反映不出畫意中的青翠欲滴、蒼茫深秀。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從各種釉上彩工藝中加以探索、分析——應該用哪種工藝技法來表現呢?由于彩瓷是要經過燒的過程而使顏料發生變化,于是筆者選用了顏色變化最為豐富的“軟彩”粉彩工藝。然而,怎樣描繪才能表達山水畫的意境呢?看著寫生稿,筆者不禁想到,“線描”寫生勾皴山體的線條,這能否以線描跟粉彩工藝相結合呢?眾所周知,畫中的筆墨表現為一種點、線、面的形態。古人曾謂“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別其陰陽”。而我們亦可在粉彩工藝上先以筆描線立其形質,再以粉和各種色彩別其陰陽。這樣在實踐應用中是能有所滲透和有所轉化的,鉤靈動似乎皴,皴細碎同于擦。這是一法通萬法通的理念。隸屬于中國文化下的“線”包含了太多的精神與內涵。石濤的“一畫論”提出,“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能所以,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1]。有了這前人的總綱,筆者在彩瓷創作過程中,首先以“線”來描繪山川的靈氣和生機,再現山體的其勢其質,以山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云為神采,運用線的虛實、交錯、靈動,將其在畫中刻畫出來。然后在此基礎上,借鑒琺瑯彩的制法,以玻璃白調配于彩料中將其乳化,調配出各種深淺不一的顏色。在線描山水的彩繪位置用粉白施彩渲染作畫,使其產生濃淡分明、呈色晶瑩的效果。在粉彩填繪中,工藝技法復雜且難度大,但洗染出的山體形象逼真、粉潤艷麗,用手摸上去有一定的厚度,使畫面給人以意境幽遠的清新之感。
4 結 語
線描粉彩山水彩瓷,不敢說它是創新,畢竟它只是集中國畫中的線描,以文人畫的意境和技法,配合粉彩顏料的性質創作燒成,再以個人的審美觀、畫者的領悟而出的一種工藝美術初探。而更深層次的鉆研和開拓才是藝術家的必由之路。石濤提出,“筆墨當隨時代”。這是指導我們向前的動力。工藝創作者必須到大自然中去感悟、體驗、浸透民族文化根脈與時代脈搏氣息的內心世界,提升精神境界,豐富學識修養,通過自身的感受,全心投入,心物交融,使作品得以升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 韓林德編.石濤與畫語錄研究[M].江蘇美術出版社,1989.